湿地
一.微讲解
首先,明确湿地的概念。在现行的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湘教版四套高中地理教材中,只有 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中有定义:“湿地(Wetland)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其次,明确湿地的类型。概括来说,湿地包括 陆地水体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
高考地理中侧重考查的是以陆地水体为代表的湿地成因。此类湿地成因应从结合水的动态平衡原理,从水的收入和水的支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水的空间位置差异,水的收入和水的支出均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6041595/f5ffc2423184b6e1.jpg)
为了帮助理解记忆,还可以对“湿”字进行“说文解字”,具体如下图所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6041595/213b833ee91b4f3a.jpg)
二.微例题
(2014·新课标文综甲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https://img.haomeiwen.com/i6041595/3f0d13a414af742e.jpg)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解析】首先,回顾湿地成因从水的收和支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次,从题干中获取湿地成因的信息:①图例“等高线”→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60°N、70°N”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③“冻土发育” →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④“60°N、70°N”+“河流众多”+河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图示区域的河流有凌汛→河水泛滥;最后,再组织语言作答。
【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气温低,蒸发量小;(2分)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2分)(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2分)
三.微巩固
(2015·安徽文综)19.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https://img.haomeiwen.com/i6041595/9f3b3bfc4eb5ffce.jpg)
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14分)
【参考答案】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