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嫁给我:诸葛亮
一
诸葛亮,他也算是个官N代。
往上数,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说起来和孔融的七世祖孔霸是同事呢。
他老爸诸葛珪做过泰山郡丞。
只可惜,就像影视剧那般巧合:男主成了凤凰男,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带着弟弟诸葛均去投靠叔父诸葛玄。
叔父诸葛玄的政治生涯也不是那么顺风顺水的,就跑到荆州投奔刘表。
好日子没几天,诸葛亮长到16岁时,叔父诸葛玄又去世了。
没关系,没身份,没财富。诸葛亮的政治靠山算是彻底没了。
有人可能要说:那诸葛玄和刘表不是称兄道弟嘛,对诸葛亮应该不会太差吧。
有个词儿说得好:人走茶凉。
在诸葛亮他叔叔的光环下,并不意味着,刘表就能对这个16岁的黄毛小伙子有什么好的印象。
在看重家世和名声的那个年代,未成年人诸葛亮,彻底地沦为草根一族,凤凰男一枚。
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没了固定的经济来源,诸葛亮只能带着弟弟来到隆中这个地方,开始了半耕半读的生活。
但是注意,在隆中这里,诸葛亮也不是闭门造车,
每隔段时间他就到城里去结交名士,了解一下时事政治。
那个时代,你有才,但没有名士推荐你,给你一个好评,你也是很难向外销售自己的。
诸葛亮深深的明白其中的游戏规则,于是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都有交情。
朋友圈里经常相互点赞的人就有徐庶、崔州平等人。
鸟爱羽毛,人重名声。
多年的交友活动,诸葛亮在这个圈子里,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卧龙。
更为自己赢来了一桩好婚姻。
门当户对是中国传统择偶的标准杠杆,这一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能还会继续流传下去。
诸葛亮凭借自己有才气的名声,很快入名人黄承彦的眼。
这小伙子不错,配我家的闺女,没问题。
诸葛亮二话没说,点头应允。
传说中,此女名叫黄月英,甚丑。
当时十里八乡的人,甚至作了一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这里的阿承就是黄承彦。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黄月英本人极美,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故意说这话诋毁人家。
古代女子第一职业就是相夫教子,能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后代,母亲的容貌如何也没有那么重要。
这位女子是诸葛亮的贤内助,不仅仅是个人的聪慧,还有她身后强大的家族关系。
爱一个人,只是和这一个人有关;娶一个人,那是和一个家族的人有关。
当时各个地方都是豪族林立,襄阳也不例外。
这一带较强的豪族,主要有蔡、蒯、庞、黄、马、习等。
各个家族的代表人物有:蔡家的蔡瑁;蒯家的蒯越、蒯良、蒯祺;庞家的庞德公、庞统、庞心民;黄家的黄承彦;马家的马良、马谡;习家的习珍、习祯。
当年刘表来荆州赴任,就是依靠蔡、蒯两家的势力。
顺便还娶了蔡家的女儿做老婆。
相比较而言,刘表对庞家、黄家、马家、习家等,就冷淡多了。
这几个家族的势力并没有这样受到打击,他们很快就形成了在野的势力集团。
没有直接在刘表的政治圈里任职,那就牢牢地控制着当时的荆州舆论界,时不时的发个声音,表示一下政见。
于是在野党分析形势,议论时政,提前统一内部的声音就很有必要了。
地点就在庞德公家里,因为他是在野党的发言人。
说白了,在野党家族就是在等待时机,与其它势力集团联合,寻求政治出路。
政治上的各种冲突矛盾,并不会中断各个家族的联姻。
相反是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就是把所有形容“复杂”的词用上都不为过。
《襄阳记》记载说:“汉未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黄承彦妻,小女刘景升(刘表)后妇,瑁之姊也。”
翻译过来就是说,诸葛亮的岳母和刘表的后妻(蔡瑁的姐姐)是同胞姊妹,
诸葛亮与刘表有着故旧关系(通过叔父诸葛玄),
刘表的小儿子刘琮又娶了蔡氏的侄女,
诸葛亮的大姐夫是蒯家的蒯祺。
诸葛亮的朋友庞统,是在野党代表人物庞德公的侄子, 而庞统的弟弟庞林,娶了习家习祯之妹。
一句话:诸葛亮娶了黄承亮的女儿,就等于是和这几大家族结成了亲家,而且还是亲上加亲。
有这样的实力背景,诸葛亮的婚姻堪称是非常完美,他的政治生涯还会一片惨淡吗?。
二
当初刘备去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时候,司马徽慢悠悠地给他推荐了两个人:卧龙、凤雏。
刘备作为一个外乡人当时也没怎么心动,毕竟这两个人都没有水镜先生名气大。
后来看到实在是请不动司马徽了,才找人探了探诸葛亮的底子。
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吓一跳。
这么庞大的势力家族,而且还这么有才。
当时他的下属徐庶,也在旁边说诸葛亮的各种好。
于是刘备就屈尊三次,见了诸葛亮。
如果诸葛亮没有这么复杂而多层次的姻亲关系,估计还得很多年,我们才能看到隆中对的情节。
毕竟这个时候刘备已经47岁,而诸葛亮才27岁。
在这里,刘备和诸葛亮就都得向荆州一把手刘表,表达深深地感激之情了。
没有他,刘备和诸葛亮也很难见面。
三国里面,刘表可能是活的最胸无大志的一位主了。
占着这么大的土地,只想着安居乐业,从未想着兴兵扩大领土。
当初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打的火热,他没有参战;
曹操北征乌桓,他没有出兵从后面包抄曹操的大本营。
正是他的这份“宁静祥和”的心态,为荆州人民创造了稳定的大环境,使荆州成为东汉末年最后一方安乐土。
所以,外来户诸葛亮才能在这里安居乐业,不仅收获了最佳婚姻,也等到了自己的明主。
从此,在刘备的帮派里,属于他的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需要提醒一点的就是,诸葛亮的到来,并没有彻底解决刘备人才荒的问题,刘备的人才储备和曹操、孙权相比,还是差的太多。
后世的诸葛亮都是被《三国演义》神话了,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那毕竟是小说家之言。
在真正的历史上,他一个人的才能和曹操手下的一群谋士相比,终究还是寡不敌众,显得单薄。
尤其是诸葛亮实行“唯贤是举”的人才方针,无形中又淘汰了一大批有才的人,这就注定刘家帮派里建立不起来强大的人才库。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才能和德行同时兼备的。
再看看曹操的用人方针,只要你有才,我就用,其他的缺点都不是事儿。
典型人物就是,鬼才郭嘉。
有才华,但个人行为和私生活不检点,拿到诸葛亮这里,就是一渣。
诸葛亮这种中规中矩的主政方式,用在和平年代或许很有效果;
用在乱哄哄的世道里,就显得有些古板了。
每每看到诸葛亮办公到深夜,面容憔悴,
除了能让我们立刻想到周恩来总理外,更多的就是想跨越历史的山山水水, 对诸葛同志说一句:换个人才选拔制度吧,老兄,不然你一个人劳心劳力,真的会过劳死的。
冷兵器的时代,没有士兵,不算什么,但没有人才,就注定失败。
所以没有任何悬念,三国鼎立的格局形成之后,最先被灭的就是刘备的这一派。
即便是没有他那智障儿子,有两个诸葛亮在那儿苦苦支撑,也还是逃不了被灭的结局。
人才是强国之本,在古代是这样, 现在又何尝不是呢?
没有强大的人才储备,企业会难以生存,国家会难以求发展。
所以选拔人才的制度就尤为重要了。
诸葛亮凭借与黄氏家族的联姻,顺利地完成了个人的政治包装,让自己很快进入上流社会。对于一个草根青年而言,很轻易地就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跨越;
对于黄氏女子而言,找一位才华横溢,前途远大的人做夫君,既能满足个人心理,也符合社会的主流评价。
这场婚姻,同时成就了双方,算是最佳婚姻了。
所以当你鄙视那些目的性很强的婚姻组合时,请不要立刻抨击。
其中的好与不好,只有当事人知晓。
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不关你是单身,还是结婚,到最后你都会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