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积极人格需要积极教育

2019-01-06  本文已影响71人  耕耘三尺有天地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及其团队在全世界范围50多个国家进行调查研究,获取了超大样本,得出了人类共同拥有的24种积极的性格优势,具体包括创造力、好奇心、心胸开阔、好学、洞察力、正直、勇敢、诚实、热情、善良、爱心、社交能力、公平、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宽容、谦虚、谨慎、自我控制、对美和优秀的鉴赏力、感恩、希望、幽默、虔诚。这24种性格优势又分别属于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升华。研究显示,这些人格力量在人类中具有普遍性,由此构建了积极人格特质的基本框架。

塞利格曼还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出了幸福2.0理论,即幸福由5个元素决定——积极情绪、投入地工作和生活、目标和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感。积极情绪就是我们愉悦、狂喜、入迷和舒适等感受。投入与心流相关,就是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时间似乎停滞,自我意识也消失了。目标和意义是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清晰的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这意味着归属于某些超越你自身的东西,并为之奋斗。人是社会性、群居性动物,人际和谐就会感到真正的快乐。“追求成就人生的人们经常会完全投入到他们的工作当中,也常如饥似渴的追求快乐,并在胜利时感到积极情绪,还有可能为更大的目标而继续努力。”(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

人是自己发展的创造者,也就是说人的发展不仅仅是来自于外在的适应和生存压力,也来自于他的内在动机,特别是追求积极的、有快乐体验的动机。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我们聚焦于消极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问题和失望;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在传统教育情境下,教育者眼里只有问题,而没有学生,习惯于通过批评教育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以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为目标。积极教育主要是要寻找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品质进行培养。积极教育把积极挖掘学生的潜力作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品质为最终目的。在积极人格培养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的、发展的个体,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还要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教学过程从来就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过程,而是师生之间人际交往的双向交流活动;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书”过程,还是师生之间人格相互影响的“育人”活动。教师应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信任、分享等,鼓励学生挖掘潜能。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积极自我教育,任何形式的教育只有归结为积极自我教育,才能把教育内容内化和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只有当一个学生把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践的时候,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态度和评价等认知内容,亦即非理性观念。中学生的非理性观念一般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绝对化要求,即常常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常将“希望”、“想要”等想法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二是过分概括化,表现为以偏概全,常把“有时”、“某些”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三是“糟糕至极”,认为如果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后果将非常可怕和糟糕。非理性观念支配下的认知方式是一种不良的认知方式。依据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建立合理的认知方式,形成积极的情绪。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方法,使他们能够不断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提高各方面能力,培养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掌握“理性疗法”、“脱敏”、“升华”等心理防卫的方式,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使自己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在社会现实中,每个人都渴望从父母、家人或朋友、他人获得帮助、肯定、尊重和关爱,这其实就是心理学所讲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个体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中介变量作用。而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属于积极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其社会支持系统。一是建立完整的客观支持系统,包括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性因素,从家人、老师或朋友那里获得支持以增加心理安全感,有助于情感温暖;二是培养健康的主观支持系统,即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给其提供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咨询,增加心理弹性,才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轻言放弃,并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三是有效提高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为其提供帮助。

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个体所处的环境、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创建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学校环境,特别是精神文化环境,对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19.01.06《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