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每天进步一点点简友广场

谁击碎了人类自恋的错觉

2025-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求醍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晚秋的落霞极美,橘红色的夕阳透过云层洒向大地,虽不足以驱走寒冷,却给人带来一丝心理上的温暖。

我仰起头,望向天空,这轮红日比人类的存在更久远,它见证了宏大的星系变迁,引领着一群星球有序运行。

在今天,连三岁孩童都知道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然而在十五世纪之前,即便是被公认的“智者”也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认为太阳和月亮都围绕着地球转动。

直到145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才击碎了人类自恋的错觉,这一历史事件也被认为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开始。

随后,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巨人纷纷揭开了关于宇宙和物质的奥秘,确立了机械论世界观的基本内核:自然万物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粒子或原子,受数量法则和预测法则的制约,任何自然物体的运动及其关系可用数学加以精确的度量。

后来,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将机械法则延伸到了物种进化的解释之上——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日心说之后涌现出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在心理学从哲学体系中宣告独立之前,近代科学就已描绘出一幅机械论的宇宙图景。

毋庸置疑,人也是自然之物,那么,是不是同样遵循着机械法则和数量法则呢?

心理学界渐渐出现了用自然科学的方式阐释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尝试。

比如,有学者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趋乐避苦,并期望用类似于物理学定律的那种精确性来研究心理学,因而提出“幸福微积分”的数学概念。

这些学者试图将快乐和痛苦抽象为可测量的单位,进而将这些单位作为变量编入方程,用以预测人类行为,用数学计算来帮助人们作出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幸福的正确选择。

这些开创性的尝试都可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萌芽,但是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又是更晚些才出现的事情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