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集》

格雾与格山

2020-01-19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宗奇
《格雾与格山》----作者:李宗奇 己亥年 腊月廿五 于家中作 

看到光的人,寻找光。看不到光的人,迴避光。----李宗奇

人总是能避“轻”就重或避重就轻重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客观矗立的

他就在那儿,不偏不倚,不迁不就。你看不见不代表他不存在

“天堂”就在那儿,你心里。地狱也是,人身就是地狱

有人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实际上,是:能吃到葡萄地人赞美葡萄而吃不到葡萄地人才会逃避和污蔑葡萄了道理是一样的

就像我说的人总是能避轻就重或避重就轻。人总是会推荐自己‘擅长’的东西……你是一个飞行员,你说的都是天空上的事,你是一个矿工你说地都是你们矿上的事儿以此类推甚至无限循环人总是能避轻就重或避重就轻;谁会说自己不擅长的事儿呢,谁会推荐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呢。

所以实际上我们只是就自己的“重”来说来讲,即便你的‘重’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不懂的人,对于吃不到葡萄者’,以及看不到光地人’,沐浴不到光地人’……来讲来说地话你所讲的客观的’,对于他们而言就叫。即便你说的是客观的,即便你已经尽你所能的去客观,去真实,但对于看不见者吃不到者们来说地话他不承认的

所以这世上只有两条路,‘’。阴与阳,只有这两条路,别無其它。

但你是个向光的人还是个崇暗地人……是天生的

很遗憾的告诉你,是天生的。我们讲:“格物致知”,这句话可能很多人都听过……

这话没错的,既:格物致知,他是一个‘大框架’,理论上这四个字就饱含了怎么‘致知’,要‘格物’,没错,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原理是这样

可是最大地问题就是当一个人体会不到带给他地快乐以及欣悦时……他为什么要格物’‘

这不是很奇怪吗。当一个人体会不到的快感他的世界里没有’。

1.

我指的‘光’,不是太阳,或者说:“灯泡”的光……我指的光是心灵之光德性’,是光明之性是理性。当一个人体会不到这种‘理性的乐趣’之时候,他为什么要追求‘理性’,为什么要‘格物’致‘理性’(既:‘知’)呢。

这太不合自然规律了;不是吗。《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话说的极对的。有的人的‘性’,我们叫他:天命之性,有的人的‘性’,我们叫他:气质之性。这两点人都有,只是偏其‘重’来说……对于能看到‘光’的人,气质之性较‘薄’,天命之性较‘厚’,天命之性就是德性。

德性厚的人,容易找到‘光’,因为‘德性’厚了,气质就‘薄’了。气质’,故称厚清。厚清之人,特别容易找到‘天命之性’。因为他天生就厚清。道理是一样的。

2.

相反,‘气质之性’厚,则‘德性’薄……德性薄气质厚则薄浊,薄浊之人,就像背负了重重大山……想象一下你在无数座珠峰的后面有一根火柴在亮……珠峰刮着风雪大雪漫天连着好几座珠峰……请问你能看见那棵火柴吗。所以,‘劝人向善’是一件(我个人认为)比较没用的事儿,因为如果你不能陪他翻越这几座珠峰’,你就不要劝他寻找和看清那棵火柴

好吗。你们情况不一样人和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他们说的,都是:翻山越岭,和抵御寒冬地事儿,你讲地,是“火柴”有多亮,多温暖,多快活,和多舒适……你们不在一个‘层面’上,无论是精神还是业力都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3.

道理是一样的。我看到的是什么,我家不住在西藏,也没有珠峰。我从我家地窗户望出去有点儿薄薄的’,很薄一层……

雾的后面,是一巨大地光团’,一大团光。我只要用手轻轻地拨开雾,就能感受到他地温暖,并沐浴他地润泽。就这样的,我不断的拨开薄雾,拨开一层又一层地薄雾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于,我开辟出了一条路,我只要顺着这条路走,就能达到‘光团’地尽头……

我知道,那是我:‘尽心’了。所以朋友们,人跟人的‘情况’不一样,这是打我们初生,就已经注定好的。有的人就是能看到光,你只有看到光你才会想办法找光’。你会找一种‘方法’(既:道)让你’,越来越近愈来愈近

4.

然后你只要‘走’就行了,继续用这种方法’,你就能到的尽头这是你人生的意义,你来,即是为的:尽天命。因为你生来就已经有深厚地基础了。你的‘底蕴’和别人不一样。你地底蕴比他们深厚太多太多了

所以你才能‘格物’,致。因为你天生就离‘光团’很近,你天生就已经具备‘厚德’了。你天生就是厚而清’,格物对你来说,就是用手把‘雾’拨开……

5.

所谓:拨开云雾见月明。‘格物对你来说就是:‘格雾’。你天生就已经具备了厚德,底蕴甚厚。但对于有些人来说,‘格物’,就像格山’,而且,还是格‘珠峰’那种山……那怎么可行呢

道理是一样的。----作者李宗奇 己亥年 腊月廿五 于自家中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