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原生家庭壁垒,完成逆袭?
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说过,“人,并非一个纯粹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由原始冲动欲望堆砌的一成不变的个体,也并非绝对由文化环境所操纵的木偶。”
换句话说,人格是由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既有遗传因素又有环境影响。每个人都会有四个自我,既有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部分,也有受后天影响可以塑造的部分,它们分别是生物的自我、家庭的自我、教育的自我和自我的自我。四个自我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每一次自我的突破,都在为下一个自我的进阶做好铺垫。
如果我们能完全清楚地理解、消化这几个阶段,就足以回答“我是谁”这个困扰无数人的难题,从而基于对自身的了解,做出有效的调整和改变,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先介绍一下“四个自我”。
首先是生物的自我。
大家都知道,我们人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动物,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一个没有经过社会浸染的人,性别、健康状况和智力水平都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而后天作用形成的传统观念、刻板印象、固有认知等,都不属于生物的自我。比如,人刚出生时,不会有男生要勇敢、女生要细腻的想法,这是成长过程中被社会构建的规则浸染后的结果。
生物的自我,是遗传和生理上的自我,可以说是一个人天生的状态。它是其他自我的基础,决定着每个人最初的性别、血型、性格、肤色、长相、体形、健康状况、智力水平。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也是基于已知的遗传数据做出的判断。
而家庭的自我,就是指我们带着生物的自我成长于家庭之中,从有记忆开始就在不断接受着家庭的影响。孩子的成长受家庭氛围、生活习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等方面的影响。简单来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权威型父母。
他们性格强势,主张“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经常以“我是为你好”来要求孩子。
我身边有很多自身受过良好教育且非常严厉的父母,通常他们的严加管教确实能够培养出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乖巧听话、成绩优异,是好学生榜样。但弊端就是长期受强势的父母影响,孩子做事会缺乏主动性,容易形成服从、依赖、怯懦的个性。因为不敢反抗,或者说反抗了也无法得到正反馈,这些孩子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其中一些人因为父母一贯的高标准、严要求,也考入了名牌大学,但很容易陷入迷茫。他们习惯了被动地接受安排,在需要自我驱动的时候,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且,高等教育阶段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不再是单一的考试成绩,而变得多元丰富,一个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的人,难以在复杂的评价体系中脱颖而出。
第二类是放纵型父母。
这类父母不会对孩子提出期望,他们几乎没有要求,百求百应,以“孩子快乐就好”为养育原则,哪怕遇到孩子之间闹矛盾,也不予以正确的管教和引导,而以“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大一些自然就好了”轻轻带过。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虽然独立性强,但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蛮横无理的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从小孩子缺乏对规矩、规则的认知,变得不懂礼数、唯我独尊。这种情况下,自然容易渐渐走歪,需要适时进行自我约束。
还有一类是介于两者之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权利能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能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简单来说,就是既懂得和父母据理力争,也可以做到自我约束。当父母的权利过大时,可以通过与父母协商换取一定程度的自由。当自我状态太放纵时,也愿意给他人权利约束自己。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独立意识强,创造性、主动性高,善于与人合作,意志坚定,又不失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