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对话录

某日,课上,讲到幸福观,把自己对幸福的一些思考讲了出来,是受了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的启发(见拙文“从右玉的黄龙中找寻幸福的味道”)。
我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深层的幸福一定精神层面的,物质上的幸福是浅层次的。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物,同时更是精神的存在物,是历史的存在物。单单有物质的满足是不够的,人一定还需要更深层次的精神涵养。当然精神的满足是以物质的满足为前提的。
课后,有个同学在微信上就我课上的观点向我提出了疑问,于是,有了师生间以下的对话。基本是原文,有个别词句和标点润色了一下。
“老师,我上高中学习马克思唯物主义,说物质决定意识,那幸福这种意识,不应该是物质决定的吗?”
“是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这是普遍意义上的,但意识还有反作用。就幸福这个问题而言,首先也是物质决定的,如果吃不饱,穿不暖,基本生活无法保障,谈幸福是很奢侈的,这是第一层面的。我给你们讲的是终极的幸福,是最深刻的幸福,这一定不单单是物质层面就能满足的,一定要精神层面的东西参与。”
“那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相互作用的产物?”
“物质是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什么都谈不上。吃不饱穿不暖肯定不幸福。但深层的幸福应该是精神层面的,这更持久。”
“但是感觉您太强调精神,感觉有点飘渺。”
“但矛盾有特殊性。右玉人的那种精神气质不是物质能给予的。”
“老师,如果不断用物质刺激,不也可以长久吗?”
“你认为会长久吗?物质的满足程度是有限的,总有刺激不动的那一天,那你怎么办?”
“那就没幸福了?我现在感觉物质比精神重要,但是老师您感觉精神比物质重要。”
“感觉不重要,重要的是讲清感觉背后的道理。”
“人类目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程度相对于人的欲望是不对称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终究有物质达不到的时候。”
“如果是物质决定了我们终极的幸福,那我们就无法解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在高官厚禄面前的淡定与从容,就无法解释今天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许多人的迷茫与失落。”(这是我那小文章里的话,对话中我发给了这位同学)。
“所以有的时候不理解那些先烈,他们信仰的力量不是我们能比的。”
“对,他们是少数先进分子,真正有信仰的人。”
“有的先烈,家里很殷实,但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闹革命。说不好听的现在人都感觉吃饱了撑的。”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说教很苍白,烈士们的行为则是有力的。”
“我看有的抗日记录片,感觉很热血,但是现实中我感受不到。”
“时代不同了。那个激情燃烧,价值单一,物质匮乏的时代过去了。今天的你们,面对的是价值多元,物质相对富足的时代。这个时代,不再需要为信仰牺牲生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放在首位,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也使老百姓有了获得感。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实践中也使我们的一些民众逐渐走上了远离崇高,远离政治,一切向钱看的道路。拜金主义盛行,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大行其道,权力腐败,道德滑坡。这当然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错。这种风气也渐渐弥漫到校园,使青年们缺少了崇高的信仰和家国情怀。对诸如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形而上的问题缺乏思考,导致我们无法理解先烈们的牺牲,也无法懂得精神世界的充盈会带给我们持久的美好……”
“老师,谢谢您!我慢慢理解。每次和老师聊天,我都要消化消化……”
“好的。祝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