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大张淡散文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大张淡故事之台湾来信

2017-11-14  本文已影响68人  田野上的诗意

      《大张淡》一文在东营微文化发表后,引起了很多同村人的共鸣,文中有一段落写道,有一个乡亲解放前去到台湾几十年,年过七旬后只记得自己村庄名字是大张淡,国民党开放台湾老兵探亲,他写信的收信地址是山东广饶县东南二十里路大张淡,信毫无悬念的投递到了他村子里的亲人手里。一个一直在大张淡村生活的好友看到后给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你写的大张淡村那位去台湾的乡亲和我姥爷是郭家同一家族的,按照辈份我应该称呼他的二姥爷。

        二姥爷年轻时是村子里早年几个外出上学的才子之一,后来一直在旧政府里担任官职,济南解放前官至山东省教育厅长。他的妻子也就是我的二姥娘在济南一所中学里教书,育有一子一女,在省城里生活的优越有加。解放前夕济南城被攻破的时候,二姥爷一家四口被解放军猛烈的炮火打散了。我二姥爷仓促随着国民党溃败的部队逃到青岛,尔后乘军舰败退到台湾。当时二姥娘还很年轻,她的娘家是潍坊安丘县人,二姥爷逃走后她独自带着一个五岁的儿子和没离开怀抱不足一岁的女儿生活,兵荒马乱的年代她在济南实在没法生活下去了,就收拾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包了两个大包袱,并雇了别人两匹骡子带着儿子和女儿回到了婆家大张淡村。

        她的婆家是大张淡村有名的大户人家,因为刚刚解放,又有二姥爷在旧政府里任职的经历,当时形势让她的婆家人对她的到来感到很紧张,对这个自己家的儿媳妇觉到是个很大的负担。二姥娘婆家人不善待她,两个孩子小没人帮着照看,丈夫在外面又生死不明,重重压力使我的二姥娘精神崩溃了。有了精神病患后没有办法,就把大一点的儿子留在婆家大张淡村,自己抱着更年幼的女儿离家出走了。后来的经历鲜有人知,只知道她再后来还是辗转磨难回到了安丘县她的娘家,因为二姥娘这时候年龄并不很大,她的娘家人还是又帮她寻到了一个人家,把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大不少岁数的男人。这个二姥娘再婚后又生了一个男孩,起名叫老冤。因为大张淡村有世代做毛笔的传统,这个老冤舅经常回来大张淡拿毛笔回安丘卖出去当营生。每次看到这个老冤舅到村里来我都去和他聊上半天。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大张淡村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台湾台北的信件,信件是送给我姥爷手里的,他是这个二姥爷的哥哥,也是村里几个有文化的人之一,是广饶中学毕业还教过书呢。来的第一封信收信地址是山东广饶县城东南二十五里大张淡庄,郭尔连收,这是二姥爷大侄子的名字。二姥爷的第一封信寄到大张淡村他的家人手里后,打开看信件内容谁也不知道写的什么意思,东一葫芦西一瓢的,也没有具体内容,一家人谁也没有猜透他的意图。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对当时共产党的政策还不够了解,我二姥爷怕给家里人惹出麻烦,故意写的乱七八糟探探大张淡村还有没有自己的亲属。给二姥爷写回信的是我的姥爷郭道荣,信中介绍了村子里目前的情况及现在亲属的状况。当接到二姥爷的第二封信后内容就正常起来了。联系上家里人后,二姥爷就经常和家里人联系了,信是他从台湾去香港,然后从香港寄到大陆来的,邮票上的邮戳是黑色长长的水波浪纹状,和我们大陆圆形的邮戳完全不同。

        这个时候我二姥娘在安丘找的后老伴已经去世了。二姥爷在信中要求他在村里生活的儿子把母亲从安丘接到大张淡村来生活,接过来后二姥娘又和大张淡村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了,二姥娘及我的这个舅舅及姨母经常到香港和二姥爷见面,有时候一家人在香港生活团聚三个月到半年时间。

        随着台海两岸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后来二姥爷就直接能够回到大张淡老家探亲了。

        二姥爷回到老家后,家族的族人都来和他聊聊家常,听他讲过去的经历。虽然几十年过去,二姥爷的家乡话一直没有改变,他当时身穿藏青色的毛呢中山装,扣子扣的一丝不苟,身躯高大,面庞伟岸,表情凝重。对大张淡的感情也一直深深放在心上。有一次我随着二姥爷去了有郭家祖坟的那片田地里,只见他在地边上深沉的蹲下来,伸出双手从田地里捧出一把泥土,眼含热泪深情的地说:走了这么多地方,还是咱们大张淡的土好啊!种啥长啥呀!

        后来二姥爷回到大张淡村住了好几年还不舍得离开这片曾经生他养他的土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乡情浓缩在血液里,沉淀在感情中!对家乡和对父老乡亲的爱有多深是一个人一生中谁也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