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
2018-12-27 本文已影响0人
竹梦者
自从上次公开课被指出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存在问题之后,自己便沉浸于这种氛围之中难以自拔。
我不断的思索,《道德与法治》课究竟该怎么上?
然而却总是受到自己当年政治老师的影响,受到自己所经历课堂方式的影响,以及“真理在握”思想的束缚……
我总是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必须不断的传输爱国思想、社会主义价值观等等,学生不应该有其他的想法与谈论,甚至不应该产生怀疑与辩驳,只需要接受就好了。如果课堂上有了思辨性,那么学生难免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想法,这是与本学科的目标相违背的。
因此,自己处处受限,四处碰壁……
然而我错了,这样的课堂难免教学分离,这样的教学难免使学生的知与行成为“两张皮”,这样的授课方式变成了道理的灌输,根本无法打通孩子的生命,更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当然我也曾有过怀疑:如果课堂不再真理在握,如果道德与法治课堂允许怀疑,那么学生是否会产生不爱国的情绪?是否会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合的价值观呢?
直到近日,突然明白:
真理是不需要赘述的,真理是不言自明的。
爱国思想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如此。学生不会以为课堂上你滔滔不绝的讲道理就完全认同和信服,也不会因为课堂上存在思辨就不爱国。
我国目前正在强调“文化自信”,那么何谓“自信”?
自信绝不是坐井观天、妄自尊大;真正的自信是敢于走出去,敢于作比较;真正的自信,敢于面对真实的对手,而不需要通过贬低对手的方式来宣告自己的胜利!
同理,爱国教育也是如此,爱国应该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真实的感受,真实的认知,而非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更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
当想清楚这一点之后,一切变得豁然开朗……
突破了这一束缚,我似乎又重新看到了课程的方向与希望的光芒,接下来,就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就是脚踏实地的去耕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