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之行(二)东坡亭
从合浦汉墓博物馆出来,第二站是拜访东坡亭。
北海的下辖县合浦还有个东坡亭,这么近的地方我却从来没有关注过,实属不该。
唐宋八大家中,苏东坡的诗、词、画和散文都堪称一绝,在中国历代文坛上经久不衰。
我在高中课本里就有苏轼的赤壁怀古,都需全文背诵,时隔多年,文中很多句子现在也是能脱口而出,苏轼的很多诗和词都脍炙人口,情浓意切,千古流传。
春节前的樊登读书会,讲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轼算是有个整体的了解。

从苏轼传中知道,苏轼在文武百官中是少有的另类,他虽被誉为文曲星下凡,是那个时代的绝对网红人物,无论他在任上还是被贬,他的新作都被快马送到京都,朝野上下连同皇上,也都是先睹为快,可以想象他的影响力。
苏轼一生都心直口快,讲真话讲心里话,为官一任就为民着想,为民办事,这样经常会触及政治和经济集团的利益,他一生仕途坎坷,先后五次被贬,但因文采和影响力实在太大,又屡次被皇上调用,黄州、惠州都是被贬之地,其中最厉害的一次被贬到海南的儋州,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从中原的帝都开封到几千里之外的荒芜南蛮之地,翻山越岭,渡江过海,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很多被贬官员都是有去无回,或累死、病死在途中,或因所到之处,极度贫乏,远离高堂,抑郁成疾而亡。
苏轼不一样,从不怨天尤人,从不自怨其艾,每到一处,不仅笔耕不辍,还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打井修渠,帮助当地人们改善生活,西湖的苏堤,海南的东坡田,东坡井,甚至东坡肘子。
他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据记载东坡亭是苏轼从被贬的海南儋州又被皇帝被召还朝,在合浦的大学士丁拟家里等候调用的两个月里,留下不少诗篇和散文外,还亲自组织当地人们打了一口井,改善了人们的饮水来源和卫生问题,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东坡亭。

当我们穿过合浦县城浓浓岭南文化年味的大街小巷,跟着导航来到了目的地,合浦师范学校,此时正值春节寒假期间,学校内空无一人,门卫没有询问,我们就直接走进去了,校园的路很宽,路两边高大的棕榈树很壮观,路边墙面上全是学生的板报和各种园地,不时有三三两两外地人面孔的人在拍照,应该也是游人,看来这还真是一处旅游景点呢。

顺着干净整洁的校园道路,一种久远又熟悉的感觉慢慢袭来,仿佛又回到二、三十多年前的场景,亲切又生疏,恍惚间忽然来到了东坡井前,想不出来这是一口一千多年的老井,看看井里,不到三米就有水,井里井外都很干净卫生。


再往前就是东坡亭,亭前有一面几十米长的墙面,墙上有苏东坡在这里逗留的两个月内留下的所有文字和画作,也同时收录了,那时其它名家与东坡书信,以及本地当今文化名人对东坡先生的感怀。
校园内的东坡井和东坡亭保存和修复的都挺好,据说现在的东坡亭是1944年重建的,之前的两次在战乱中被毁。



旁边的荷花塘有一个足球场大,绿树成荫,塘边一棵棵柳叶千层红正值开花时节,火红的花朵在绿叶中穿出来,格外醒目。池塘边有一处长廊,被一排排树藤紧密缠绕,形成厚厚的绿荫,沿着长廊走在绿藤下,像穿越到三十年代的民国风,整个校园笼罩在一片浓郁的文化与自然交融的氛围里,令人非常的舒服,感觉徜徉在时间的河流里,目睹历史与时代的变迁,共享名流千古。

我在墙前阅读苏东坡的一篇«记苏佛儿语»,说的是一天苏东坡见到一位八十二岁的老翁,自小吃素,双目炯炯,先生与老人家聊起长寿秘诀,老人说:即心是佛,不在断肉。苏轼说:勿作此念,众人易感难流。老人大喜,曰:如是,如是。我对易感难流这几个字不理解,问了颇懂古诗词的友人,也没立即解释,求助度娘后立刻领会。此句强调,清规戒律对修炼的意义不是可有可无的,你必须恪守,必须敬畏才会有所得。

在东坡亭不远处静谧的树林里,还有一个亭子名叫田汉亭,又叫读书亭,是现代剧作家田汉在1962年来到合浦师范,觉得环境优雅,很适合读书,留言“青年读书好去处”,后人为纪念他而修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