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创伤但我们有自主意志》1721天2024-08-23

2024-08-22  本文已影响0人  晴晖说

        生活当中,我们的一些行为表现或者说模式,会给我们带来困扰或者痛苦。但是,很多我们也习以为常,觉得这可能是自己的性格或者特质,可能也没有引发自己的重视或者反思,比如:

      1.灾难化思维。生活态度比较悲观,总是把事情常常往坏处想,预设最坏结果并过分关注,即使这些结果的发生概率并不高,精神总是处于紧绷状态;2.敏感讨好。对周围人的言行举止敏感,总是忍不住从对方的语气和情绪细微变化,猜测他们的想法,并努力迎合,避免自己不被讨厌。同时害怕冲突,习惯性为了化解冲突而委屈自己;3.冻结创伤反应。当发生冲突或不愉快时,呆在原地,不知所措,仿佛身体被冻住了,心里有话,但嘴巴却说不出来;4.过度独立。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很少求助他人;6.持续性冒名顶替综合征。即使承认自己在某方面的确很擅长,但是当有人夸时,仍然感觉心虚,因为觉得这次的成功只是运气好,如果有天别人发现我没那么优秀,就会离我而去;7.习惯性道歉。在很多小事里,总是习惯性将“对不起或不好意思”脱口而出,潜意识怀疑自己,即使客观看来不是自己的错,但仍会内耗,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和内疚;8.无法自我认可。很难从内心认可自己,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身边人无意中的言行,也会被自己解读为他们在否定自己;9.不配感。当别人示好时,无所适从,不敢轻易接受,甚至觉得自己不配,事后总想着一定要找机会将这份情还回去;10.难以表达自己。习惯将真实想法和需求埋藏在心里,不愿与人沟通。

      以上这些行为,各位看官,中了几条呢?还是不幸全中?这些行为看似正常,其实都是童年创伤,其中大部分和童年的养育方式有关。比如从小被养育者打压,很少受到鼓励和认可,情绪和需求不被理解和看见,得到的爱也大多是有条件,只有听话、成绩好、懂事才能得到爱;或者很少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照顾,在子女需要的时候,父母经常缺席,等等……这些对待方式,看起来并不是什么重大事件,但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但是,对于这个部分,我们并非听天由命,毫无可为,因为已经长大的我们是有充足的力量和充分的自由意志的,我们早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离了大人没办法活的弱小的孩子,这些创伤并不能影响我们一辈子,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意愿去疗愈自己,就能减少被创伤影响的程度。

      我们可以回到童年,重新去探索当年的创伤性记忆,去觉察、体验,甚至去哀悼当年埋藏在心里的情绪。比如愤怒、委屈或内疚等。让自己完全、彻底地看见、理解那个曾在风雨中颤抖的自己。哀悼之后,换上一副更加成熟与客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往的自己。去尝试发现在当时的过程里,藏着的不易察觉的努力与坚持,给予自己迟来的认可与鼓励。比如,不要自责为何当年在母亲怒骂自己时自己一脑袋懵无法表达自己,因为,那是年幼的自己唯一懂得的保护自己的方式。并且我们还可以让今天已经强大起来的自己跟小时候敏感讨好、小心翼翼、失控崩溃的自己说说话,给TA以充分的支持,并且也可以跟那个时候的父母对对话,表达出自己的愤怒、不满、恐惧和委屈,也看见他们的无能为力。尝试确实是他们造成的,我们也不强求自己原谅,甚至也可以允许自己当下恨他们,但是理解了过去发生的种种,我们就可以尝试放下。经由过去我们看到来处,放眼将来,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己,这些所谓的创伤,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我们之前没有发现的生命力?就是那些在那么难的情况下,支撑我们熬过来、走过去的东西,然后活出与过去不一样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