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解三国

三国谋略18:高希希访谈

2020-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浪兄笔记

来源:全网络整理 感谢网友和原作者

每篇文章都做了语音版,可在喜马拉雅FM搜索浪兄笔记收听。

翻拍历史名著对导演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而电视剧翻拍最吸引眼球的因素就是翻案。高希希执导的《三国》就为曹操翻了案,把《三国演义》拍成了曹操正传,引发的各种评论如潮水般涌来。高希希说,新版电视剧《三国》既不是《三国演义》也不是《三国志》,高希希对这一段历史究竟有何新的感悟?

 在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名人堂》节目中,作者作为点评嘉宾,与高希希就新《三国》的解读做了深入的探讨。现整理成稿,以飨读者。

 李光斗:《三国演义》的基调是尊刘贬曹,而你的《三国》却为曹操翻了案,以至于人们说新《三国》变成了曹操正传,曹操成了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你的初衷是什么?

 高希希:一直以来,曹操在人们心目中是不受欢迎的。作为历史剧,我想拍出新意,站在客观的角度比较公正地去还原曹操,他不像人们之前说的那么坏,也不像许多为他平反的人说的那么好。

 李光斗:其实,人们对曹操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我总结了一个“曹操指数”,这个指数代表社会道德与人心评判标准:对曹操评价较高,也就是“曹操指数”较高的年代,往往人心浮躁信义缺失急功近利,人们只问目的,不计手段。

 高希希:这倒是一个新鲜的观点。从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来看,曹操是白脸奸臣,不是个好人,但从个人能力看,曹操还是很有雄才大略的,他先是刺杀董卓,然后逐鹿中原,是一个历史上的成功者。

 李光斗:曹操是一个硬性掠夺的成功者,他硬是因为他朝中有人,不,朝中都是他的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干的是皇上的活,却并没有篡位当皇帝,这一点易中天对曹操也有很高的评价,但他并不看好新《三国》能拍出新意来。

 高希希:后来我跟易中天聊过,他说拍三国谁都拍不好,因为既不能全照着《三国演义》拍,也不能全按《三国志》拍。而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新《三国》既不是《三国演义》也不是《三国志》。

 李光斗:这很像一个商业策划,易中天和高希希隔空叫板,一下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新《三国》的收视率就上去了。我估计这一招你是跟诸葛亮学的,诸葛亮出山也是一个完美的策划。

 高希希:我可没诸葛亮那么聪明,人们关注新《三国》的根源还在于人们对三国的关注,要归根于中国人的三国情结。《三国演义》是中国人的智慧全书,三国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因为有了《三国演义》的口口相传,三国相争的政治权谋和军事斗争这样的大智慧在中国一下子成了从庙堂到草根的常识。

 李光斗:不仅中国人,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也很喜欢读《三国演义》。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关键时刻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妙计,明知关羽会义释曹操,却偏让关羽去守华容道,因为只有放走曹操才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有时候放走一个对手比灭掉一个对手更需要智慧。如果赤壁之战中曹操被杀,孙权一定会调转枪口把刘备灭掉。

 老布什对捉放曹大加赞赏,他在海湾战争中就导演了一场中东版的捉放曹。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占领伊拉克全境,活捉萨达姆,但当多国部队打到科伊边境的时候,老布什下令停止进攻,鸣金收兵,放萨达姆一马。这让多国部队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百思不得其解。多年以后人们才明白了老布什的良苦用心,因为正是萨达姆的存在给了美国长期驻兵海湾地区的理由。

 高希希:三国时代,多少英雄,多少智谋,多少传颂至今的战役,其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智慧,这也是《三国演义》之所以为经典的原因。

 李光斗:一部三国史,多少英雄智。《三国演义》是中国人的智慧全书,它不仅蕴含了精彩的战争智慧,也蕴藏了丰富的商业智慧,它同样是一部商业全书。

 魏蜀吴抢粮抢人抢地盘,打的是战争,而现代商家讲究的是赚钱赚名赚市场,打的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从现代的商业角度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做的是垄断生意。刘备是典型的个人创业者,他义结关张,经营的是股份制的民营企业。他善于经营品牌,用的是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凡是曹操反对的他就拥护,凡是曹操拥护的他就反对。刘备还善于制造明星,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二者成为“仁德忠勇侠义”的刘氏企业文化的最佳代言人。而东吴则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孙权虽是富二代,但甚为好学,还善于带领群臣学习,构建学习型组织。在他的调教下,学识浅薄的吴下阿蒙都能发奋读书,令人刮目相看,终成栋梁之材。

 

 三个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在当时获得了成功,它们的发展历程都蕴藏着许多待解的商业密码。

 

  高希希:三国历史越读越耐人寻味,常言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看来这句话应该改掉了,三国中的大智慧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探究。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用现代的商业视角解读,魏蜀吴就像是三家不同类型的公司:曹氏企业是典型的垄断性国有企业,做的“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垄断生意;刘蜀是率先实行股份制的民营企业;孙吴是典型的家族企业。

 虽性质不同,但三家企业在当时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它们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各自的优势是什么?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精彩的商战故事?

 为什么曹操实力强大,却没有品牌美誉度,被称做奸臣;为什么刘备曾东奔西走,颠沛流离,却能留下仁义忠厚的美名;为什么孙吴是家族企业,传承的代际却最久?这其中的奥妙都值得我们用心解读。

 

曹氏企业形成的过程

曹氏企业在三国时期势力最为庞大,其实,他出生在宦官之家,其父是太监的养子。虽然出身不能选择,但道路可以选择。曹操志向远大,审时度势,结交豪强,刺杀董卓未遂逃出洛阳后,很快在陈留开办了公司,自立门户招兵买马。

 曹操迈出的最关键一步是在公元196年,他给自己带上了一顶红帽子,把汉献帝劫持到了许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垄断资源,号令天下,巧取豪夺,扩大市场,建立了当时最大的垄断性国有企业。

 有了杀人许可证之后,曹操就只管杀不管埋,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拥有了说一不二的决策权。诸侯上书要先奏曹操,再奏天子。曹操名为丞相,实为天皇。有了国企这个金字招牌之后,曹操的地盘不断扩大,开始做垄断生意,曹操成了大汉天子的代理人,各地诸侯都得听他的。

 曹氏企业有点像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海尔老总张瑞敏提到中国移动时羡慕不已,因为“客户的数量决定企业生存的质量”,中国移动客户数量巨大,而且客户群的消费能力很稳定。不管你到了哪里,国内还是国外,你都得缴费,否则手机就停机了,这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即便你跑到了天涯海角,照样在它的营运范围之内,你手机上的“中国移动欢迎您”即是证明。曹魏又像中石化,“美丽的祖国我的家,走到哪里随便挖”,原油涨价,它比谁都涨得快;别人降价,它却磨磨蹭蹭不肯降,里外都赚钱,不进世界500强前十位才怪呢!所以曹操将企业做大在于他有垄断的政策,当然这政策也是他争取来的。

 世人都爱做独门生意,“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曹魏掌握了核心资源,而且还是独占,让孙权刘备之流羡慕得直流口水,恨得牙痒痒。

 曹氏企业的烦心事所有权问题

 当孙权刘备对曹操羡慕不已的时候,曹操或许正在心里默默地念叨:“兄弟们,你们别看哥表面很风光,其实哥背地里很受伤。”为什么呢?因为曹魏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国独大,但没有解决企业的所有权问题。曹操虽然是当权派,但名义上不过是大汉天子脚下的高级打工仔,干得是皇帝的活,拿的是丞相的工资。尽管他位高权重,可以随意发布圣旨,可以随便给人封官加爵,但终究还是个汉相,不是汉帝。真是成因天子,无奈也因天子。这就是曹操头疼的原因。而且,随着曹魏的势力越来越大,曹操的头也疼得越来越厉害。其实曹操不是头疼是心疼创造了这么多的财富却没有分享机制,只能看着日渐增长的财富发愁,既不能分享财富,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免职。

 曹操也的确差一点被免掉。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汉献帝不堪曹操专权,把血书藏在衣带里,赐给国舅董承和工部侍郎王子服西凉太守马腾左将军刘备,密谋用武力罢免曹操。结果被曹操安插在宫中的间谍告发,曹操大开杀戒,才得以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氏企业的市场开拓策略:抢人抢粮抢地盘

 三国中,势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就是垄断型国企曹氏企业。它凭着资源垄断的优势,一国独大,曹氏企业的地盘比刘氏企业和孙氏企业的加起来还大。

 作为行业老大的曹氏企业,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规则的执行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因此,它总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强势做派。

 曹氏企业的垄断优势,决定了其强硬的市场开拓风格,它采取的是“抢人抢粮抢地盘”的强势竞争策略。只讲硬道理,硬起来比谁都硬。为什么曹操这么硬,因为朝里有人?不,他不是朝廷里有人,而是朝廷里都是他的人。市场占有率低,曹操就采取强买强卖的并购策略,霸王硬上弓,不管你同不同意,先拿下再说,从公元198年开始,曹操先后吞并了徐州冀州青州和并州,并于公元207年8月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想想也是,就一个劫道的彪形大汉而言,他的劫道理念就是: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要是半个不答应,老子管杀不管埋。实力硬,话说出来自然硬。

 

 

 曹氏企业硬得有道理。它在开拓市场的时候,往往是千军万马直杀过来,铁骑踏过,血流成河,这地盘就成它的了。因此,曹氏企业靠着强大的势力迅速扩张版图,快速并购了多家企业,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和行业的领导地位。

 曹氏企业硬的结果高知名度,低美誉度

 打下市场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能稳守市场。曹氏企业在守市场方面乏善可陈,它虽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美誉度却很低。其根源就在于曹氏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只注重并购对方的土地资源人马等硬资产,人心等软资产却没并过来。可以想见,一个靠大棒让人屈服的人,怎能指望别人对他感恩戴德?只要一有竞争对手出现,其地盘就会全部沦陷。就像现在的市场中,虽然山寨产品泛滥,但当高质量的原版产品出现,它们就会被消费者抛弃。

 硬性并购的结果双方的不兼容

 硬性开发和并购的结果大多是双方不兼容,睡在同一张床,做着不同的梦,甚至有可能在跟你佯装亲热的时候,背后捅你一刀。所以,曹氏企业的硬性市场开发和并购策略,虽然快速直接,却只能得到别人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心,如果有机会,对方卷土重来亦未可知。

 其实,曹氏企业的过度强硬也使其常常陷入兼并容易整合难的困境。公元215年曹操打败张鲁,平定了汉中,正商议要取西川,结果后院起火,曹操不得不匆忙回师救援,只留下夏侯渊张磩守汉中。刘备军团趁火打劫,夺走了汉中。

 曹操抢了不少地盘,但一有风吹草动,别人就反叛。公元197年,曹操用计兼并西凉,韩遂马腾归降曹操,但公元210年他们就又扯旗造反。

 夭折的上汽双龙联姻

2004年,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正式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当时在业内,上汽和双龙的联姻被认为是一个“双赢交易”。但事实证明,两者的联姻并不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顺风顺水。

 联姻之后,上汽才发现双龙的技术研发成本过高,而且双方在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签约之前,双龙工会举行了总罢工,分歧和隔阂使并购后双方的合作与经营无法顺利展开。

2009年2月,韩国法院宣布双龙破产,双龙资产大幅缩水。而作为控股股东,上汽集团持有的双龙汽车股份也被稀释至10.12,资产减值损失约30.76亿元。

 这说明,并购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两个企业能否完全融合。由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风格,因此,当两个企业合并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冲突。跨国并购尤其如此,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政治经济背景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更加激烈。这也是大多数进行并购活动的企业会面临的难题。

 因此,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双方在文化人力资源方面的整合融合是必不可少的。

 曹魏虽然硬得有资本,但却硬得不应该。企业若要持久经营,不仅要有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更要有高的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

 曹操落葬安阳解密

  曹操虽贵为丞相,但大部分时间在外东征西讨,一生树敌甚多,他最怕的就是死后被别人掘坟鞭尸,所以弄了72座遗冢。狡兔有三窟,曹操的窟是狡兔的24倍,比狡兔狡猾多了。

 但在他死后1790年,他的墓还是被聪明的当代人给挖出来了河南安阳,占地只有七百多平方米,也就一亩多一点。

 人们奇怪的是曹魏的都城在许昌,为什么曹操的墓却在安阳,而且如此简陋。答案是:曹操大兴土木,弄得土地稀缺,房地产商趁机涨价,地价房价居高不下,曹家在许昌也买不起墓地,只好在当时的二线城市安阳草草安葬他,看来高房价真是害死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