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燕乐曲辞(上)

2023-01-08  本文已影响0人  尊道贵德Layla

第二个问题我们来谈一谈燕乐的曲辞,也就是声诗和曲子词。一个乐曲它要有歌词,那么这个歌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有歌词?这是因为表演的需要,是因为观众欣赏的需要。那么谁来制作这个歌词呢?而这个歌词和这个乐曲的音乐形式又是如何搭配的呢?

我们从现有的文献来了解,在唐代的时候,这种燕乐的乐曲,配合歌词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叫声诗,一种叫曲子词。所谓声诗,顾名思义就是有声音的诗歌,这个声音指的是乐曲的声音,所以我们觉得大概最早的一种模式,就是一首乐曲和一首诗歌相配合的一种模式。元稹在《乐府古题序》里有这么一段话:声诗,后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也。这里最关键的一个话就是选词以配乐。

那么这个词指的是什么?往往指的是唐代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诗歌本来是独立的,乐曲本来也是独立的,现在把它们两者结合在一块,配合形成一首有音乐又有歌词的完整的乐曲,这种形式就叫做选词以配乐。这方面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歌在当时也被称为《阳关曲》。

为什么要叫《阳关曲》?就是因为,它被谱入了一首乐曲之中,可以加以演唱,往往是在离别的场合来演唱,这样一来它就变成了一首声诗。这是一种模式。

而另外一种模式,元稹是这样解释的,他说这种曲子词是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美,莫不因之准度,斯皆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也。这里最关键的话是,由乐以定词。我们知道音乐的复杂性和诗歌的整齐性,这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的不协调的。音乐的旋律很丰富,音乐的音值、音高的变化也非常多,这个不是整齐的诗歌所能够完美的配合的,所以这两者之间总存在着一种不够和谐完美的情况。

那么为了更好的把音乐的美感传递出来,让这个歌词更好的跟音乐相配合,这个时候就有了另外一种模式,就是由乐以定词。它意味着完全根据音乐的需求,来决定它的歌词。音乐长歌词就长,音乐短歌词就短。音乐的长短变化,高下繁复的这种变化,我们可以根据歌词的变化来展现,这样一来就确立了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音乐的乐曲是第一位的,歌词是第二位的。歌词是从属于音乐的需要的,这就叫做由乐以定词。而这种模式的出现,就意味着曲子词的产生。

当然在整个唐代的时候,声诗和曲子词这两种形式都是并存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它们都是并存的。比如说,我们可以看一个著名的故事,这个故事记录在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里。唐代薛用弱《集异记》中记载: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说这三位诗人在当时都很有名。

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是说他们还没有飞黄腾达的时候经常在一块。

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说这三位遇到一个风雪天,一块到旗亭去喝酒。旗亭就是唐代的酒楼。

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燕。忽然看见有教坊梨园的歌妓十多人,一块儿也在这个地方喝酒。

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这三位诗人就躲到一旁,一边烤火一边喝酒一边看别人。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说又来了4位非常漂亮的妙龄歌妓,穿的也很奢华,长得也很漂亮,然后就看她们表演。

旋则奏乐,皆当吋之名部也。了解到从她们奏的音乐,唱的歌曲就知道,都是当时很有名的这些表演者。

昌龄等私相约曰。他们这三位诗人就互相在这里说。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辞多者,可以为优矣。这三个人就互相比一比,说看这些歌妓到底唱谁的诗唱的多?唱的多的那就是最厉害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