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万物都有欲言又止的悲伤

2021-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扬弃的诗

一一读林珊的《白露》

《白露》/林珊

还是会有蝉鸣,在歌声里起伏

还是会有花香,在寂静中落下

这一日,我独自走在旷野

紧跟在我身后的,是小狗、夕阳

和马尾松的枯枝

我们眼神黯淡,互不言语

我们肩披暮色,互不打探彼此身世

如果此时,你忍不住想迎风落泪

请不要忘记,秋风凉,白露降

万物都有欲言又止的悲伤

悲伤是最能打动人的一种力量。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无病呻吟。

当我们避过无数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坑,终于遇到一个共鸣共震的忧伤,喜悦是双重的:被艺术的打动,以及蓦然回首时的惊喜。

白露是“中国元素”,“蝉鸣,在歌声里起伏”,“花香,在寂静中落下”,也是标准的中式用语、中式审美。

“旷野,小狗、夕阳、马尾松的枯枝”,夕阳西下,旷野里,景深尽头是一个人、一条狗留下的背影,景深近处是松树枯枝,寥寥几笔,传统水墨画的场景就浮现在了眼前,印在了脑海。

“眼神黯淡。肩披暮色”。“互不言语。互不打探彼此身世”。互为印证,也互为强调。淡淡的忧愁,浓浓的孤独,透纸而出。这样的写法,也很“中式”,简直就是新诗中的对仗。

最末,“秋风凉,白露降”,对“万物都有欲言又止的悲伤”。浑然天成,天人交融,也物我两忘。天地间充盈着微凉的气息、淡淡的悲伤。

很“老”的手法,很“老”的意境。但一切圆满,一点不出刺,一点不毛糙。仍然动人心魄。

文本为什么“好”,有“眼缘”?一眼不忘、一瞬万年——看到,就沉浸其中,甘于被吸引、被催眠?

除了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文本”这个不可控的缘分,可能还有从标题到首句、到贯穿其中从头到尾的选词、用语,传递出来的文字感觉。

现诗有更为宽松、更为开放、更为灵活的空间、氛围、标准,任何事、物、词都能入诗。

只是文本总是有规律、有门槛。着西装当然好,但西装外套之内,如果搭配圆领汗衫,模特就必须设计好完整的驾驭体系。

一个人的气质,总在一件衣服上体现。但一个人不能只穿一件衣服。

所有的文字,都是“三重奏”。首先是语言,其次是审美,再次是价值。但所有的审美、价值,都依附于语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