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 - 思维酷

为什么有的人还没开始努力就已经放弃?

2018-04-20  本文已影响4人  hakuxxx

写下这篇文章是为了梳理一下过去两年的内心变化,也顺便阐述一下我对标题这个提问的看法。

我喜欢刨根问底,遇到问题发生,就不断追问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开始我很容易找到看似合理的原因,并极力规避它们。但相似的事情反复发生,我似乎一直没有逃脱「发生问题-规避原因-再次发生问题」这个魔咒。

一本美国心理医生写的书《少有人走的路》,开篇的第一句话就给我当头棒喝:

人生艰难。 这是一条伟大的真理,因为一旦我们真正地认识了这一真理,我们即超越了它。一旦我们真正地认识到人生是艰难的,一旦我们真正地认识并接受这一点,人生即不再艰难。因为一旦我们接受这一点,人生艰难这一事实即不再重要。

是的,我接受了这个事实。此后,我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再阅读」的循环,发现了一直在困扰我的三个问题,也尝试过不同方法去克服它们。尽管问题还未彻底解决,但搞清楚问题是什么,是我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image

01

如果就给上图这一页纸,让你学习如何画马,你一定觉得不可思议。正常人看见别人抱有一步到位的幻想时,会很容易的分辨出它的荒谬性。而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往往意识不到。到处都是七天学好PS,一个月掌握手绘技能,三个月成为程序员的培训广告。一定会有一些很厉害的人能够借助这样的课程,确实达到速成的效果,但大部分人并不是那样的人才,高估自己只是一种常态。

大学时,我下载过上百个手绘视频,每天兴致勃勃的观看大神们的表演,并幻想着当我开始练习的时候,一定也能迅速掌握其中的技巧。所有的幻想在开始动笔的那一刻瞬间破灭。我发现即便是画一条简单的弧线也不容易画得很漂亮,一个基本的几何形态也需要反复的修改,才能让透视看起来像回事儿。我也曾想是不是工具的问题,买来和教程里面一样的马克笔、圆珠笔、硫酸纸,可是那并没有任何用处,我还是一样画不好一条曲线。我后来又以为是不是换了数位板,情况会好一些,更好的工具是不是能换来更好的效率呢?不存在的!我一次又一次的被打击。

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我练习的次数不足啊!没有什么问题是一包A4纸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包。这个答案如此简单清楚明了,可我却不想承认这样的事实!我的大脑充斥着一步到位的幻想,我总希望自己练习一周后就有巨大起色,一个月后就能画出优雅的线条。只有专家才能让一件事看起来显得无比轻松,而门外汉和专家之间差了不止100包A4纸。

不停练习各种手绘和软件技巧,我却迟迟不开始真正设计一个原创作品,总幻想着想要通过一个月的练习就做出behance上面那些华丽的设计,这是大多数初学者的状态。如同苦练刀工却不去做菜,狂买运动鞋却不走进健身房。

你永远无法用训练前的准备工作,去代替真正的训练。

任何专业领域都不是一蹴而就,无法一步到位。每次沟通、每个作品,每回练习,都在一点点的提升你的能力,能提升多少取决于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和汗水在练习上,而不是看你准备的多么充分。

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前会把赛道走一遍,将赛道分成若干段,每一段需要记住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作为这段赛道的小目标。比赛的时候,运动员会在心里回忆下一段的目标建筑是什么,一旦看到目标出现就全力以赴通过它。通过这种方式,运动员知道自己处在赛程的哪个阶段,还有几个赛段才能结束比赛,随时掌控比赛的节奏。

如果将二者对比的话,想要一步到位达成的目标,就是马拉松的终点。如果视线全在终点,没有给建立阶段性的小目标的,在努力的过程中,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处在什么阶段,离最终目标还有多远?

一步到位的思想影响我很久,那时候我从未想过如何分阶段去实现一个大目标。为了节约读书时间,我在上下班的路上去听喜马拉雅有声书。一开始觉得确实方便快捷,在连续听了几十本之后,我发现之前听内容好像忘的差不多了。这种在知识积累上也想要一步到位,跨越文字阅读和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导致我虽然听得内容也不少,作用却非常有限。写文章的时候回忆不起来,平时生活中也运用不到那些听过的方法。

现在我只在休息时间,安安静静的读书和做笔记,遇到特别好的书,写一些文章来总结自己的想法。这些思考会在日常生活中被不断实践和内化。

02

既然大家都明白一步到位是一个很荒谬的想法,在别人身上出现也很容易被发现,为什么在自己身上就容易忽视呢?这背后隐含着下一个要讨论的现象:过度关注外部环境,而不是关注自身。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作者柯维提出了关注圈和影响圈两个概念。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感情、工作等,这些都可以被纳入关注圈。关注圈以外的属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东西。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是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而那些可以被掌控的部分,就被划为一个更小的影响圈。如果你是一名普通设计师,你很关注公司的发展。虽然公司下一个项目属于你关注圈内的东西,但你无法决定这个项目是什么内容。你如何看待这个项目,如何与同事协同工作,是你可以自己掌控的,这处在你的影响圈内。

image

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哪个地方,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和成长。而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忧人,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如果我们将焦点放在关注圈,就等于允许自己受制于外部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有一步到位想法的人,总是盯着自己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一方面很焦虑,一方面却忽视了应该要做的具体行动。如果先将终点目标划分成若干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小到非常容易达成,然后暂时忘记终点目标,将注意力视线收回到自己身上,关注自己每一次的行动以及成长。你和目标间的差距,就无法让你产生焦虑,也就不会影响自己做事情的节奏。

知乎上面有一个问题「当你立志做设计师后,有哪一刻让你想放弃?」我把所有回答分类后,总结为以下八个方面。

表面上看,八个方面似乎没什么关联性,但如果以关注圈和影响圈来进行划分的话,就能看到它们之间存的因果关系。这其中大量因素都处在关注圈。

image

前几天小七同学给我发来信息,说老师上课内容就是把课本上的东西做成ppt,完全照本宣科。他本来就已经在别的事情上忙的焦头烂额精力有限,上课又发现老师对着书讲来讲去,瞬间气血攻心,问我对此有何看法?

假设你也和小七一样,认为自己的老师并不称职,首先你必须得接受,这个世界上到处都会有让你不满意的事情,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并且你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不是今天遇到,就是明天也会遇到,而你要做的并不是让这个不满意的事实消失掉,你能做到的就是不要再去关注这个事实,而要想一想自己如何做才能弥补这堂不满意的课程,把时间补回来? 譬如去图书馆,或者下载更好的公开课视频。

image

在情绪管理ABC理论里面,A表示的是诱发性事件,譬如老师照本宣科这件事;B表示你对这件事情的观点(信念),C表示你自己产生的情绪。

你不要指望很容易的去改变A这个因素,今天某个老师,明天某个同学,后天某个公司,这些因素都处在你的关注圈,你无法影响他们。你的负面情绪C其实并不是由这些诱发性事件A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于你对A所持的观点B造成的。只有这个观点B是处在你的影响圈内,所以想要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让自己不受其干扰,只能靠改变自己的观点。

就算小七去名校读书,也可能会遇上这种照本宣科的老师,君不见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 「你领教过最水的水货教授是怎样的?水到什么程度?」吗。老师的教学水平属于关注圈范围的东西,你没什么机会去改变他们。如果小七继续对老师的态度是愤怒,只会使得自己学习上缺乏积极性,进而影响自己浪费更多时间。

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着。 ——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关注影响圈,放弃一步到位的念头,让情绪平静下来,是你开始努力前要做的第一步。你觉得容易吗?你以为一步到位的念头,是你想放下就能轻松放下的吗?我的体会是,非 —— 常 —— 困 —— 难!

我待会就告诉你为什么,请你看下面这张粉红色大象10秒钟先,请记住它性感的曲线。

image.png

接下来,「不要在脑海里面想象这个粉色的大象」,在你阅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袋里面肯定已经出现了那个大象了。你无法控制大脑的思考,所有那些你一直坚持的看法(信念)就像那个粉色大象一样,是你大脑惯性思维产生的,你甚至意识不到那并不是真实的你自己。所以一步到位的念头,或者其他影响你成长的想法,即便你知道不好,但也无法轻易放弃。

想要掌控自己,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在等待我们解决,我最近才刚刚开始了解它而已。

03

时间退回到2016年,我还在一家公司做设计主管,由于项目数量多时间紧,我还得带两个新人设计师,忙得焦头烂额。彼时的我把所有不顺利的原因都推到不配合的同事、不给力的公司平台、不靠谱的管理层,不听话的新人身上,唯独没有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那段时间我很痛苦,工作效率低下,经常魂不守舍,心中暗生辞职的念头。

我和老板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他说我在这家公司面临的困难,如果不在当下想办法解决掉的话,换个地方是在逃避问题而已,是不会得到成长的。没解决的麻烦早晚都会在别的场合再次出现。那个时候我不太理解他的话,仍旧递交了辞呈,走上了向往已久的自由之路。

仅仅不到一年,之前在公司里痛恨的那些工作流程问题,再次出现在我和新客户之间。可这一次我没有退路,不可能把手上仅有的客户砍掉,我必须先接受这个不开心的现状。某个晚上,我一边陪女朋友逛街一边听节目,耳塞里传出这样一段声音:当你意识到你遇到的问题,99%都是你自己的问题的时候,你就开始了人生的修行,而你要修行的内容就是要证明,那剩下的1%也同样是你自己的问题。

这段语音点醒了我。要知道我可是一个习惯抱怨的人。然而在经历过种种不开心的事情以后,我意识到,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改变不了任何问题。所以当我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非常认同,觉得这就是我需要践行的人生哲学。只是我还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修行。

转眼时间到了2017年7月,我听完了一本书叫做《不抱怨的世界》。作者认为在所有的消极情绪里面,抱怨是最容易被人忽视,却又危害最大的。他设计了一个训练方法,就是在手上戴一个橡胶手环,一旦你抱怨的时候,就把手环换到另外一只手上戴。这种方法可以提醒你正在抱怨。如果能持续21天手环没有移动过位置,意味着你已经养成了不抱怨的习惯。

我很快买回手环进行练习。一开始我很惊讶,原来自己每天都要抱怨那么多次,而且尽是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大概两个月后,我脱口而出的抱怨确实很少了,但却无法真正养成不抱怨的习惯,内心不满的情绪在渐渐积攒。直到有一次晚上看完电影,和女朋友发生了争执,瞬间把所有的积累的怒气爆发出来。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方式。

在一次周末活动上,我又学了一个调节情绪的方法,叫做觉察。所谓觉察,就是不断的观察自己内心的感受,观察内心的所有情绪,不是去思考这个情绪产生的原因,而仅仅是用内心去注视着这个情绪,体会自己的身体对情绪产生了什么反应。这个情绪可能会持续,也可能会消失,无论如何就平静的观察就好。

在课堂练习上,我并没有体会到觉察到底有什么样的效用,终于有一天我在地铁里亲身体会了觉察的威力。当时一个小孩子的母亲带着他,小孩子正在和家里人打电话,声音特别大,而且言谈中各种笑声和喊声确让我心烦。我用眼睛注视着她的母亲,希望她能够去制止这个小孩子这么大声。但这位母亲似乎很得意,她的小孩这么活泼,并且地铁里周围的人对此并没有任何反应,所以她还是笑容满面,丝毫不认为小孩子有什么需要管教的。

就在那一刹那,我觉察到内心愤怒的情绪突然爆发,胸口有些发闷。我立刻专注地观察这股情绪和身体的其他反应。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愤怒的情绪似乎一下子溜走了,紧锁的眉头也松开了,那种胸闷的感觉也消失了。我的内心突然归于平静,那团怒火就这样熄灭了。我只是没有再把注意力放在那个小孩子身上,而是观察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这个情绪就这样消失掉了。

此后几个月,我仍然带着不抱怨手环,但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增加了觉察的训练。半年之后,我容易焦虑、抱怨、愤怒的情绪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我不再因各种麻烦和问题而闷闷不乐,能够更加平静的去工作和生活。

为什么通过不抱怨手环,让自己看到抱怨的行为,不能阻止抱怨在内心积累负面情绪?而通过觉察这个情绪,却能够让情绪瞬间消失掉。我并不知道这背后的原理到底是什么?这确实是个很难解释的事情,如果你体会过类似的事情,你就可以发现:人无法通过控制自己的大脑而影响当下的思维和情绪,却可以通过观察这个思维和情绪来使它们消失。

直到最近,我看了一个德国人写的《当下的力量》,解释的是禅修里面关于回到当下的方法,以及很多冥想的训练技巧,我才明白这背后的原理,而这就是我要引出的第三个问题。

大脑产生的思维不等于人的自我意识,恰恰因为人一直处在被思维控制的状态,而丧失了自我意识觉醒的机会,使得大部分人一直处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

这个观点很难三言两语说明白,因为它太反常识了。我必须引用一些原文来说明一下作者的观点。

不能停止思考是一个可怕的烦恼,由于几乎每一个人都遭受着此种痛苦,而我们又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种不停的思维活动使你无法到达与存在不可分离的内心的宁静状态。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在他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时,他已经找到了真理。实际上它表达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将思考视为存在,并且认同于思考。

思维已经变成了一种疾病。你认为你就是你的思维、你的大脑,其实这是一种幻觉,这个工具已然控制了你。无论何时,当你想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你能做到吗?你找到了停止思考的那个按钮了吗?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 —— 思考者。

好消息是你能从你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你可以采取第一个步骤,经常倾听你大脑中的声音,特别关注那些重复性的思维模式。当你在倾听那种声音时,不要去做任何判断,不要对你所听到的声音作出判断或进行谴责,因为这样做意味着同样的声音,又会从后门趁虚而入。你将会很快的认识到:那里有一种声音,而我在这里倾听它,观察它,这是一种自我存在的感觉而不是思维,它超越了你的思维。随着你倾听思维,你会感觉到在这种思维之下或之后的一种意识的存在,那就是你本身的自我。于是这种思维尚失了它的力量,而且很快的消散,因为你不再通过对思维的认同,而为其注入活力,这是不自主的及强迫性思维终结的开始。

当一种思维停止时,你会在自己的心智流(mental stream)中体验到一种思维的中断 —— 思维空白。当这种空白出现时,你在内心会感觉到一种静止和宁静的状态,于是你开始,感觉到与本体合二为一的自然状态。在这种空白中,你高度警惕,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你没有在思考,这就是冥想的本质。

情绪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也可以说,情绪是思维在身体上的反应。

我整本书快读完了,也一直没太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因为我始终不能理解,他所说的回到当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思维的空白到底指的又是什么?这本书我读得非常痛苦,但是读到最后两章,在讲述如何消除消极心态的时候,作者描述的方法使我恍然大悟。

我们该如何阻止消极心态的产生?当它产生时,我们又该如何去摆脱它呢?

如我所说,通过完全进入临在状态,你就能阻止它的产生,但是,请你不要气馁,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持续保持意识的临在状态,但我相信这些人将会越来越多,无论何时当你注意到某种消极心态在你内心出现时,不要将它视为失败,而是一种有用的信号:“快保持警惕,远离你的思维,进入当下时刻。”

当你感到消极心态,在你内心产生时,不管它是由外界因素、一个思想,还是不知道的原因引起的,把它看成一种声音:“注意,此时此地,请保持警惕。”一旦认识到你的内在,不需要这种能量,并知道这种能量没意义时,你就能够把它丢掉。请确认它完全被丢掉了,如果你不能丢掉它,请接受它的存在,并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个感受上。

摆脱消极心态的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把你自己想象成透明的,来面对引发反应的外部因素,进而使它消失。用微小的事情来做练习,比如你在家里安静的坐着时,突然街道上传来汽车的警报声,这时愤怒产生了,但是愤怒的目的是什么呢?没有目的,那你为什么要创造这种愤怒呢?你没有这样做,而是思维在这样做,它是自动的,完全无意识的。为什么思维创造它呢?因为思维相信抗拒,也就是你经历的消极情绪或不快乐的某种形式,也许可以消除你不喜欢的这种情境。这当然是幻想。思维所创造的抗拒,在上述例子中,就是你的烦躁或愤怒,比它原来试图去解决的那个肇因还令人讨厌呢!

把你自己看成是透明的,而不是一个坚固物质的存在,现在允许噪声或任何造成消极反应的东西穿越你。从很小的事情开始练习,比如汽车的警报声,狗的吠叫声,孩子的啼哭声,交通堵塞等,试着让他们穿越你。然后你就拥有了力量,不是别人的力量,你也不会被你的思维所控制。

看来,我在地铁上的那几秒钟的体验,就是在觉察的过程中,体会到思维的空白,感受到了「当下的力量」,使得思维在我身体里引发的愤怒情绪消失了。而我上周产生的莫名其妙的抗拒感,或许也是来自某种思维引发的情绪,只是我没有觉察到那种思维是什么而已。

如果当初我没有经历那次觉察愤怒的奇妙体验,我绝不会相信这本书上所说的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作者一开始就告诉读者,不要只用思维去理解这本书所说的内容的。「思维不等于自我意识」对我而言,这实在是不 —— 可 —— 思 —— 议。但它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04

总结一下吧,为什么很多人还没开始就放弃呢?首先这样的人常常会有一步到位的心态,要去掉一步到位的心态,需要不断的去关注自己的影响圈,不把精力浪费在关注圈上面。当你试图将注意力集中在影响圈上,身体却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可能你是被自己的大脑绑架了。你的思维和情绪只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已,那并不是你真正能够完全掌控的。也就是说,大脑其实是处在你的关注圈的。想要让自己不被思维控制,可以通过练习冥想,提升自己的觉察力,重新掌控自己的大脑,夺回对自己的控制权。

冥想一点也不神秘,并不需要和宗教联系到一起。乔布斯和科比,也都是冥想的练习者。在国内,复旦大学从2011年起,每学期会开设静心冥想小组。美国硅谷一些高科技公司的办公室会设有冥想区域,斯坦福大学甚至还专门修建了「茶隼冥想中心」

斯坦福大学的茶隼冥想中心

如果你和我一样,内心还不够强大,甚至还处在各种焦虑之中,不妨阅读相关书籍并亲身实践一下我用过的这些方法。先接受现在自己还不够好这个事实,无论是内心也好,还是设计能力也好,只有真正掌控自己,才能在人生马拉松上持久奔跑下去。路还很长,别着急。

把简单问题说复杂容易,把复杂问题说简单真难!
—— HAKU的感悟 2018.04.20

推荐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不抱怨的世界》
《当下的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