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说话不当回事
我不是个很会说话的人,以前经常因为讲话不过脑得罪别人,我就是这么一说,别人却能理解出我想都没想过的意思,因此吃了不少亏。这些年慢慢看一些访谈节目,看一些相关文章才稍微好一点,看多了会发现那些节目和文章里有关“会说话”相关的主题大多跟换位思考有关,换位思考能让谈话更舒服,更高效,所以看到《所谓会说话,就是会换位思考》这本书的时候就不自觉地读起来了。
我查阅了下作者介绍,看看是否是“说话”方面的权威,作者是卡洛琳·塔格特(Caroline Taggart),原来是名媒体人,曾策划过BBC纪录片《与恐龙同行》《大猫日记》等项目。比较有意思的是,她之前出过的书的种类不太一样,著有《标准英语指南》《老而弥新:提高英语水平的“老”办法》《深层理解:商业行话的意义》《你不可错过的文学经典》《谚语今用》等作品,也许涉猎的领域比较广,所以接触的人的种类也比较多,“说话”方面更有经验吧。
我认识到会说话是一门艺术是近几年,每次看到别人巧妙地接话,很好地让谈话气氛变得很正面,我都会由衷地佩服。
还记得去年看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的时候,就被何老师的说话艺术折服了。
在讨论一些谈话技巧的时候,何老师和黄磊给年轻的几个艺人出了各种题,其中一题问Henry:“如果节目组跟你说何炅和黄磊两人必须走一个,选谁走谁留?”明明是三个人的节目,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Henry在两个人之间纠结着,回答也不怎么好。
这时候何老师就教Henry说,“你应该回答谁走都无所谓,因为谁走了,都不是向往的生活。”意思就是三个人不齐就不完整,就不是这个节目了,谁都没得罪。
也许有些人看来这些都是玩嘴皮子,但这些回答能让听的人舒服,也得体,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
《所谓会说话,就是会换位思考》这本书里也举了很多不同的场景如何应对,该注意什么之类的例子,有些例子在中国可能不太常用,所以我根据实际情况,把书的讲述顺序和重点重新调整整理了下,给那些想了解的人。
学会换位思考,避开敏感话题的雷区:
我们每天都会跟常见和不常见的人有一些交流和沟通,有些沟通是让人开心的,而有些沟通是让人不舒服的。而不舒服的那些沟通可能是对方踩到了你的雷,或聊的主题并不是你喜欢的。不管一段谈话有无意义,都应该在说话之前换位思考,把想说的话过脑一遍,想想适不适合说。
对于敏感话题,必须设定一个界限,否则整个谈话就会走向失败。如果你想要谈论的领域可能会对对方造成伤害,建议你小心行事。
这一段我就想到我的大学室友盖头,她在大学期间很迷某位歌手Z,而我们全宿舍,甚至周边的人很少有喜欢Z的。作为自己也有很喜欢的歌手W,很喜欢跟别人讨论W,如果发现有人也喜欢W,我就会很高兴,也会给愿意跟我聊的人加很多分,所以我很懂盖头也很想聊Z。每次盖头谈起Z,怎么去参加Z的活动的,发表了什么新歌,最近有什么新闻,我都会认真去听,因为我也会希望我在讲W的时候有人会认真听,而不是说:“至于吗?”不记得什么时候,盖头跟我说过她很感谢我在每次她谈起Z的时候都耐心去听。
现在看到Z已经成为一线歌手,她的微博大部分内容依旧是Z,真的很为她高兴,觉得她可以跟那些曾经不看好的人说:“看我眼光多好,我曾经喜欢的歌手如今变得这么厉害。”
网上有句话,当时看觉得很有道理,大概意思是,你可以贬低我,但不要贬低我喜欢的人,那样等于否认我的品味,那很伤。所以不要否认别人想要谈论的领域,你可以选择不听,但绝对不能说伤人的话。
期望未来,你的谈吐能表现出良好的沟通教养,既不委屈自己,也让对方感到舒服,真正实现在具体的语言或行为中“换位思考”。
谈话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表情、眼神、行为:
书里有句话说:“打电话的时候,毫无疑问,语言和声调就是一些。”
非常认同这句话,文字的感情取决于在读的人当下的情绪,原本愉悦的心情发出去的文字在对方心情不好的时候读的话,未必是愉悦的,难免会发生一些误会。虽然声音能传达一些情绪,但因为看不到表情和肢体,也不能算是非常好的沟通的方式。我和老公曾经因为两人不同的心境下文字聊天发生矛盾,从那以后就觉得重要的事情,难解释的事情一定等到面对面谈,能面谈就不要电话聊,能语音就不要发文字。
附上书里一段面谈时的肢体解析:
*抱臂意味着你比较保守拘谨,难以接近。
*双手放在身前并且紧紧抓住你的手包,这会让你看起来焦虑紧张。
*站立的时候不要把手插到口袋里:这不仅会让你看起来很懒散、不修边幅,还会让人觉得你现在很无聊。
*和某人说话时身体向后倾,就意味着对方的话让你感到不自在了,或者你对谈话内容毫无兴趣。
*昂首会给人留下一种自信和敏锐的印象,但是如果做得太过,头抬得太高,会让你看起来瞧不起别人。
不要总是聊自己,也给别人谈自己的机会,小心尬聊:
有些人就很喜欢一直谈自己,“我做了什么什么”、“我看到什么什么”、“我觉得怎样怎样”……聊自己没有不对,但一段谈话有两个或以上的人,没有人会想从头到尾只听一个人讲自己。
当你在聊自己的时候也适当注意下你的聊天对象,他们是不是真的对你在说的内容感兴趣,也记得适当地时候问问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加入到谈话中来。
如果别人聊的话题你不感兴趣,不要无理地说你不感兴趣,你不如换种说法:“我对此知之甚少”。
如果聊天的过程中有不认识的人,记得准确地记住对方的名字,记不住多问几次也无妨,总比叫错名字好。如果一个人问过我的名字,后来还问一次,我不会觉得对方不礼貌,反而觉得对方想记住我的名字,所以很认真地再问了一次。如果叫错我的名字,我可能再也不想理这个人了。
与不熟悉的人过度分享私人生活细节不是亲密,而是会让自己或对方感到尴尬的行为。过度分享会给对方带来不适和疑惑,同时也存在对方不保守秘密的风险。
涉及工作方面的聚会,即使当面称兄道弟、无不热情,也不要以为可以跨越工作关系的边界,可以像兄弟一样肆无忌惮地谈话,要认识到,工作聚会的目的还是为了工作。
我犯过这个错误,吃过这个亏。曾经跟同事们吐槽工作上的事情,就因为我声音大了点儿,我就被领导点名是负能量的人,这对总是被朋友说正能量满满的我来说是一种讽刺,明明说的最多,有最多不满的并不是我。工作场合,工作伙伴前面还是不要说太多个人情绪,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学会倾听,领会别人的暗示:
不论你在举办什么样的聚会,私人的还是工作上的,真是的还是随意的,介绍你的客人都是你重要的责任,不要只是介绍名字,给对方一些更具体的信息去促成进一步的谈话。也许这个人的职业比较有趣,那个人有很丰富的旅游经历,另一个在语言上有很大的天赋等等。这都能成为聚会上有趣的话题的开头。
人们看待一件事情的角度可以提现他们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如何回应你,能过指导你如何继续进行谈话。如果坏天气引发了对方要把过冬的衣服拿出来的回应,他们也许对服装或者时尚感兴趣,或比较居家,喜欢收拾。聊到下雨提到会花园中植物的成长的影响,对方可能对这方面感兴趣,要学会领会别人的暗示,去发现别人想聊的话题。
正如本书作者卡洛琳·塔格特所言,“良好礼仪的精髓是让人感到舒服,而一次好的谈话的关键是让人觉得有趣”。《所谓会说话就是会换位思考》的目的就是教会大家如何做到以上两点,学习做一个温暖有趣的人。
无论是正式聚会或商务宴请,还是偶然相遇或正式约会,本书都指出了交谈礼仪方面的常见错误,并提供了无数建议,让你在各种场合游刃有余,轻松解决交际难题。如果你有兴趣了解这方面的干货,可以翻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