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泽霞:孩子的思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懒惰的 ——一节数学课的观

2020-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凡凡棒棒糖

听完W老师的课,有些话不得不说。

W老师是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培训机构当了5、6年老师,教授对象是初高中生,以强化训练为主。现在选择了当小学数学代课老师,为考编做准备。

听了他一节五年级数学课,内容是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我数学课听得少,谈不出多少专业的东西,但真实的感觉是不是骗人的,也促使我对数学教学有一些思考。

最大的感受是“无趣”。老师估计也上得不爽,课后他紧缩的眉头就能说明一切。

在交流的时候,我提醒自己,要注意表达的分寸。

W老师坐下来时刻意和我隔了一张桌子。我意识到这一点,评课便从寒暄开始。

问了一些W老师的情况。不过忘了问他为何选择到体制内当老师。

评课基本上是泛泛而谈。

W老师自己认为不会上新授课,因为原先在培训学校基本上是以强化训练学生做题为主。这确实也是他教学的大问题。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编排,以一种“套用定义,反复练习”的模式开展教学,课堂呈现复习—新授—练习的固定步骤,新授的学习部分以教材例题为主,呈现例题之后便出示定义,比如什么是真分数。再进行下一个定义“假分数”的学习。最后是巩固练习。梳理其教学环节如下:

活动一:检测复习。出示两道题目:通过用分数表示图形考察分数的意义掌握情况;以填空的方式检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活动二:新授学习。通过学习教材上两个例题,了解什么是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活动三:巩固练习。完成书上“做一做”题目

这是一种典型的依照教科书的逻辑进行教学设计的课堂模式。

据说,另一位参加听课的老师,对W老师课堂“带分数”的处理有自己的看法。W老师在教完假分数后,直接让学生把“3/5”用另外一个分数表示,一次引出带分数。那位数学老师认为W老师的处理有两点不妥,一是出现知识性错误,应该是“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带分数”,而非W老师所说的“真分数与整数”,这里的顺序不能乱;二是在带分数的进入部分过得太快,按照教材,中间应该用除法进行转换。显然,这位数学老师遵循的也是教科书的逻辑。

和学校副校长聊课,他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教呢?为何不一开始把“做一做”那道在数轴上标记分数的题目抛出来?以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认知期待?

和目前任教导主任的数学骨干教师L老师聊这一节课,她说到练习题应该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W老师备课时曾请教L老师,L老师建议他把“做一做”的练习题进行分解,先让学生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再让学生把“假分数”换成“带分数”,最后在数轴上标记分数的位置。可课堂上,W老师不知是忘记了还是怎样,练习部分完全按照教材出现的顺序进行安排。

翻阅《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看到一篇《假分数‘假’在哪里》的文章,里面提到一趟“真分数假分数”的课例,课的环节如下:

活动一:区分真和假。要求学生比较儿子的年龄与母亲的年龄,由学生探究出:儿子的年龄比母亲的年龄小(真),儿子的年龄大于或等于母亲的年龄(假)。
活动二:在()/4的括号中填哪些自然数可以形成分数?探究:5/4是分数吗?
活动三:对上述填写好的分数进行分类。探究:是否可以分为分子小于分母和分子等于或大于分母两类?。
活动四:在数轴上画出这些分数。

对照教材,可以发现第二个课例在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的转化。具体体现在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设计与探究这两个方面。显然,这种思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教科书执行模式,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进行了“再组织”。如果说两种课堂模式都是对于教科书的执行,显然,后一种执行得更高明。试想,W老师如果能够采用第二种设计进行教学会怎样?作为听课者,至少我很期待。

当然,这些都是事后的思考。当时和W老师的交流,我谈了四点。

1. 备课要立足重难点,基于学生认知容易出错的地方,课要备得更细,比如练习设计就应该有层次,而不是简单按照教材的顺序;

2.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可采取的方式是否有这几点:与生活相联系;与已知的发生勾连;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学生的疑点、难点处多停留,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表达……

3. 如何开展分层教学?特别是越到高段,后进生会越跟不上。教学中就要适当关注这一现象,而不是课后去补。观察今天的课堂,教师在讲解时,学生大致呈现这样的现象:个别学生积极回应;一部分沉默,但在倾听,也能跟随老师的思路;一部分想听,慢慢听不懂,也逐渐失去了兴趣;还有一部分根本没有听,干脆自我放弃……课堂实然的状态,意味着学生的思路并未打开,基本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且,走得不够顺畅。

4. 如何克服大部分学生思维的懒惰?

这或许是大班额课堂上的常态。思维的怠惰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许可以追溯到低年级,也许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联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做法,课堂上不允许有思维懒惰的学生,他给每个孩子准备了练习本,甚至布置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沉默的?从什么时候失去兴趣的?从什么时候起提不起笔来的?这个问题,或许比课本身更重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