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老家,就是理解自己
刘汀的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写老家的人物,下部写老家的风物,两个部分完全是不同的感觉。
读人物部分,每个人物散发出来的乡土厚重感沉沉地压着情绪。父亲,作为一个乡村小学老师,苦苦等待着转正;舅爷,一生孤独,大年初一,那个破屋子里一坨冻僵的黑面团和冻着冰碴的碎酸菜的画面,在我读完后依然闪现在脑中;四叔,爱折腾,早年四处求生存,最后也被拴在这土地上;小姑,对另一种生活的想象,以及她沉默的抗争……
农村人就这么在土地上挣扎,靠着祖辈留下来的经验过活。生活的目标就是挣那么一口吃食,把孩子供养大,一代一代这么接续下去。农村自有一套生存法则,且难以动摇。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种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由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其实是很固化的,会生成一种粘稠的秩序,人们的语言,行为方式,观念,都遵循着这种秩序。
书中有一句话,“我记得的这些他活着的事,使我知道,村人们的日子并不只有一种缺吃少喝的苦,也还有别的,他们辛苦地种着土地,可心里的那块田,却什么也不长,只是干裂,粗粝,磨他们自己的胸膛。”
农村人的心很小,稍微一点东西就能填满。或许,他们的心始终是被蒙着的,可启蒙又有什么用,我们这些被启蒙了的不也在自己的路上挣扎着。何况,启蒙是痛苦的,知道的越多,或许选择会越多,但也会带来更多的困惑。
简单地活着吧,简单是一种奢侈,简单属于他们。
读到乡间风物时,略感轻松,一个接一个的小短篇隐现出一种朴素的趣意,显出刘汀幽默的一面。
我老家虽然在山西,但读到第二篇风物,竟发现有很多风俗与老家有着重合的部分,譬如作者写乡村的鬼怪故事,秋天收完庄稼在场院里收打粮食,纳底布鞋,看戏……虽细节不同,但这些事我小时候都经历过的,忽而又被勾动了记忆。然而斗转星移,二十多年过去,乡村发生了巨变,可我的记忆还完好地藏在脑海深处。
农村人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学,都可以作为家族里好几年的谈资。考上了大学,就可以从农村那个凝固的网中抽离,外出求学的孩子就这么背负着农村的烙印奔向城市。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会对农村的那种生活方式产生一种怀疑,甚至会与它保持距离,会不理解它。可总要这样的,总要从农村里跳出来,在其他地方生活过一遍,再回头看它,才能慢慢理解它,慢慢摸索出一根连接自身和农村老家的链条。
作者是幸运的,他能用准确而细致的语言表达自己,能描述自己的痛苦、不舍、留恋、无奈,种种情绪。对于很多农村人来说,他们无法表达和解释自己,甚至没有表达的欲望,只能和农村一起变老,他们从农村里出生,最后变成黄土下的尘埃,复归于农村。
或许我也会随着作者的脚步,把那些隐藏的记忆记录下来,这不仅是理解老家的过程,更是通过老家理解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