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烟雨浙江潮
![](https://img.haomeiwen.com/i388309/109f8995114f4257.jpeg)
苏轼有一首很有名也很有趣的诗《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文字上很是简单,一看就懂。但在简单的文字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意境却是深远的,不是一看之下就能悟到就能明白的。等到你真正看懂了这首诗之后,你会对人生有一种彻底的虚无感,这种虚无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生的真谛。
这首诗的简单之处正是它的奥义所在。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完全相同的七个字:庐山烟雨浙江潮。虽然是同样的句子,但因为出现的位置不一样,并且有了中间的二句诗之后,这相同的两句话的境界就完全不同了,后一个“庐山烟雨浙江潮”的境界就远远地高于前一个“庐山烟雨浙江潮”了。
第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是完全自然的客观的“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水”,就是一个纯自然的存在,于“我”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一个远方的风景,等着我去游览。这时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其实就相当于我们每个人少年青年时代那高高悬在前面的人生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们挥洒着汗水,忍受着痛苦,一路之上,留下了千般的遗憾和万般的不舍,只是为了心中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在理想没有实现之时,我们就像这首诗的第二句所说的“未到千般恨不消”,所有已或多或少实现了自己年青时的理想的人,回想过去,大概都能深切理解这种“千般恨不悄”。
第二次出现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就不再是那个客观自然的“庐山烟雨浙江潮”了,而是经过自己长长的一生过滤之后的“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水”。至于过滤掉了什么,又保留下来什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过滤器”,过滤之后的,就是只属于自己的那个“庐山烟雨浙江潮”了。当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站在庐山之巅看无尽风光,立在钱塘江畔看滚滚波涛,那种激动喜悦,那种实现理想之后的兴奋究竟能持续多长时间?当激情不再时,要靠什么来支撑人生的大厦?这个时候,就要好好来读一下这首诗的第三句了。“及至到来无一物”,即是说,当你站在庐山之巅浙江之畔,觉得那不尽的风光和滚滚的波涛不再让你激动不再让你喜欢时,你会想起什么?想起一路走来时挥洒的汗水,想起漫漫征途中忍受的痛苦,想起那些千般的遗憾和万般的不舍,再看看眼前的风景,你或许会灿然或惨然一笑。
![](https://img.haomeiwen.com/i388309/50bcf91886849c5f.jpeg)
写着写着,忽然觉得,这首诗30岁之前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的。过了而立之年,经历了一些生活的坎坷和磨难后,或多或少的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就或多或少地能理解这首诗了。当一个人真正体会到这首诗中所蕴含的苍凉和高远时,生活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新意了。这个时候是该喜还是该悲呢?或许如弘一大师在临终之时所写的那四个字“悲欣交集”?或者更绝一点,不悲不喜?
读着这首诗,很容易让人想起来另外一个禅宗中很有名的故事,这故事记载在《五灯会元》卷十七当中,内空是唐代著名的青原惟信禅师说的一段话: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青原惟信的这段话和苏轼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比苏轼的诗说得更明白和彻底。或许苏轼就是受了青原惟信禅师这段话的启发才写下了《观潮》这首诗,也未可知。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开始的,绝大多数人也能够走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但能到达“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的人,却不是很多了。大多数的人就停留在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换一个说法就是,每个人只要努力,都可以看到那远方的“庐山烟雨浙江潮”,都可以让自己那“千般恨”消掉,但也就只是消掉了自己的“千般恨”而已。能够再往前走,能够面对着“庐山烟雨浙江潮”而感觉“及至到来无一物”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读台湾沈君山的散文集《浮生再记》,在篇文章中沈君山说在台北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庐山烟雨浙江潮。沈君山说此诗意境在禅道之间,是东方文化结晶的极品。沈君山对这首诗的推崇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说明这首诗真的写出了境界,这首诗其实站在了人生的最高处,它看清了生活,也看透了人生,它是如此的苍凉,又是如此的高远……
现在的社会中,很多人热衷于旅游,花了钱花了时间,或远或近的游了一番后回到家中,家还是那个家,人还是那个人,过的日子还是以前的日子,原本浮躁的心依旧浮躁,原本短浅的目光依旧短浅,如果是这样,其实就失去了旅游的意义,就只是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
古人的理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放在今天,后者很容易实现,但前者就很难了。其实古人的这个高远的理想是不能分开的,必须在读“万卷书”的情况下再去行“万里路”才可以看懂一路上的风景;行了“万里路”后才能真正明白所读的“万卷书”。建议现在那些走在“路上”的旅行者,有空的时候放慢一下脚步,抽出点时间读点书,这会让你的“旅游”更精彩,你才会真正的看懂第二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
![](https://img.haomeiwen.com/i388309/a674c030f61f24c2.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