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法读书

一天一本书,你也不一定是在高效阅读

2017-02-10  本文已影响137人  晶美同学

朋友圈里时不时会出来个《30分钟阅读一本书》的微课小广告出来,内容如标题,也就是把一本书的大纲用思维导图画出来,让人在短时间内根据大纲内容掌握书内的知识点。但是,仅仅这样便是高效阅读了吗?如果高效阅读就是在30分钟内用思维导图将书的大纲画出来,那么作者直接给你书的思维导图不就完了,何必这么费事呢。个人对高效阅读的理解(仅个人观点,也不一定对)包括两个方面:

1、快速将书本中的文字、图像映射到大脑中的能力。比如传说中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等等。

2、 从阅读目的出发,深刻理解映射到大脑中的文字、图像,并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一、将书中文字、图像快速映射到大脑中

要想将书中的文字、图像快速映射到大脑之中,基本的速读能力就是必须的了。一分钟读50个字和一分钟读500个字的人,读书的速度差异是非常明显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不同人阅读速度的不同呢?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客观原因和一个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语文教育的后遗症——音读

中国的语文教育从小要求孩子大声朗读课文,而在阅读能力稍微提升后,朗读要求发展成为了默读要求,也就是口不出声但心里依然在默念,这两种阅读方式都属于音读范畴。

音读通过视觉和听觉两大感官刺激神经,强化输入大脑的信息,这在小朋友被动要求集中注意力阶段和语言学习初期强化语感阶段都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就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音读也有其负面作用,当大脑等待着接收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信息才能理解内容时,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自然会延迟。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大多成年人的阅读水平依然停留在小学阶段,因为除非之后刻意学习,我们并不会接触到科学的阅读方式。而如果不能改掉音读的阅读习惯,这无疑会成为学习快速阅读中的最大障碍之一。

2、主观原因:追求完美——回读

回读的出现,一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意识地回读,二是因为阅读缺乏自信,总担心没有完全看清楚所以常常有意识地来回。

那么如何克服以上的一客一主两大原因呢。方法也很简单,对症下药即可。

药方1:视读——一目十行的秘密

“一目十行”所代表的快速阅读技能多指的是视读水平与能力。视读就是避免音读,而是利用眼睛阅读词群,不按线性(逐行逐字音读)阅读顺序,而是以向下移动的模式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的阅读的方式。因为人的眼睛获取信息量的基础是非常大的。

下面我们做个小测试,以下这段文字总共有200字左右,你可以尝试计时给自己10s的时间要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唯一的要求是不要线性阅读。

既然万事万物都是各式各样的系统,而“框架”是对系统构成元素以及元素间有机联系的简化体现,如果你构建出了一个反映某事物系统的“框架”,并运用这个“框架”来思考的话,是不是就可以对这个事物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呢。

例如,你想对自身能力做一个分析,你可以宽泛地想想自己擅长的、不擅长的,也可以借助某一款个人能力评估模型进行剖析——这个评估模型其实就是个人能力系统的一个简化框架,显然第二种做法会让你对自身能力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入。

——选自王世民《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

阅读完毕后,请回忆下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我在春节假期期间恰好让5个朋友(都没有刻意练习过快速阅读)做了这个测试,他们全部表达出“这段话来自叫《思维力》的一本书,大意说有了框架更方便,并且举了个例子”这类的理解。你看,虽然没有黄蓉她娘“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事,但是大多人通过视读在600字/分钟的速度下理解能力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这还是没有训练下的测试,而一般人的阅读速度平均为(300~500)字/分钟。

所以快速阅读的能力难培养、很罕见吗?显然不是。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其实人们已经或多或少地掌握了视读的能力,想一想你平均阅读一篇5千字的公众号长文需要多久的时间呢?2分钟,还是4分钟?按照凭借阅读速度500字/分钟来比较,也就是说当你阅读一篇5千的长文而只需要7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时,保不准你已经在视读的标准上了。

这里有个小提醒:很多人在尝试避免音读时,发现自己脑袋中还会有意无意地蹦出词组的声音,之前看到有人建议用各种方式强行压制默读,但其实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实操方法,并且会负面转移你的注意力。

日本NHK纪录片《疾病的起源·阅读障碍症》中介绍了用核磁共振实验观测人脑在视线接收文字信息后的全脑过程:文字信息首先到达视觉皮层,然后进行形状识别,此后,在被成为39区和40区的部位转化为声音信息;接着,声音信息到达语言中枢的布洛卡氏区,这时候人们才能理解这个单词的含义。也就是说整个阅读过程其实是由语音解码(phonological decoding)和阅读理解(comprehension)两个部分组成,所以,快速阅读的前期练习中发现脑袋出声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一旦你通过后续我们所说的视读的刻意练习养成视觉识别信息的习惯,那便是真正地快速阅读了。

药方2:多次阅读——克服一次读懂所有内容的心理障碍

无意识的回读往往通过用手指引导阅读,多加练习就可以消除(仅针对纸质版书籍,在触摸屏上应用该方法的人,后果自负,哈哈)。

而有意识的回读则首先需要我们摆正姿态,即绝对不能指望第一次便能够读懂所有的内容。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针对人脑的记忆和遗忘规律进行研究,并且根据实验结果绘成了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

遗忘曲线

所以你看,无论初次对一个内容记忆有多深刻,如果没有重复记忆,最终剩下的只有20%左右,而多次少量记忆使得我们能够小步快跑地稳定记忆。同时二次、三次及更多次的阅读也能够使我们有新的启发。

到此为止,我们掌握最根本的速度技巧了,那么会速读了就能做到高效阅读了吗?并不能。

一则,在这个内容参差不齐、信息类型多元化的时代,好的读者一定是灵活的读者,知道什么候加速、什么时候减速,而不是一味飞快地将文字和图像信息映射到大脑而已,否则你就是个“人肉扫描机”而已。“人肉扫描机”在计算机出现以前还是有市场的(比如会议速记员),但在机器扫描和记录的速度、准确性都秒杀人类的现今社会,我个人实在看不到这个技能的未来前景。

再者,通过速读、还是变速阅读也好,文字和图像是高效进入大脑了,但新的苦恼又来了:什么都没有记住啊!是的,虽然文字和图像进入了你大脑,但是因为无目的地阅读,你只能记住吸引你眼球的“新名词”或是“反常识”。特别是在如今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一味跟着作者做快餐式的阅读,除了暂时让大脑爽了一把外,可能真的就没任何价值了。这也是罗辑思维的听书模式受到不少人指责的原因(仅客观转述,个人并无任何攻击罗辑思维之意)。

因此,在掌握了基本阅读技巧外,阅读目标是决定阅读高效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阅读目标决定了高效阅读的三大层次

肯尼斯·古德曼在《国外阅读教学研究》中说:“有效的阅读不产生对全部语言成份作精确的知觉和辩认,而是取决于读者选择最少的最有生产力的和对首次预测最必要的语言提示。”也就是说,读者的选择决定着一本书的意义。

那么,通常你是如何选择的呢?

期末考试前你肯定不会看《怎样征服美丽少女》,考试结束后你也不会抱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的选择一定是基于的阅读需求和目的的。

而根据阅读需求不同,高效阅读的阅读层次大致可分为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检视阅读是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基础,而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之间无层次递进关系,主要应对于不同的阅读目的,但部分时候分析阅读也会是主题阅读的一部分。

为便于各位对阅读目标,以及由阅读目标产生的三大阅读层次的理解,我同样以《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作为拆解对象。

1、阅读前的准备:明确阅读目标

很重要!

这一步骤是高效阅读和休闲式阅读的核心区别。

在拿到一本书时,你是立马翻起看内容?还是仔细查阅封面和目录?

都不是,你应该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可以解决我的什么问题?

好的阅读者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尝试构建了自己的思维导图了。

比如我在阅读《思维力》之前已经从知乎上知道这是一本用框架来帮助我解决问题和表达的书籍,所以在阅读前建立了如下这个简单的框架:

阅读前即要搭建思维导图

2、检视阅读:获取全文的框架

《魏略》有载:“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这里的“观其大略”,就是检视阅读的精髓所在,即提纲挈领地领会精神实质和要点。

检视阅读的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前5分钟阅读完封面、目录及前言,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及目录骨架;之后的时间用来通读内容,理清书籍的脉络,明确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写作逻辑。阅读速度方面,快速阅读的能力在这一层级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陷入到细节中。

通过检视阅读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他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讲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各部分是如何联系的?

检视阅读的成果重在全书框架,如果作者在书中要阐述的疑问和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一致,我们便可以在阅读前建立的思维导图上补充修改。另外一种不幸的可能是你发现作者丝毫没有提到你想解决的问题,那么你便可以放弃阅读这本书了。

仅作示例参考,因篇幅有限部分内容隐藏

不同的人检视阅读的框架也不同,甚至同一个人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框架也一定是不一样的。

3、分析阅读:和作者达成共识

检视阅读后,读者得以在书籍中找到自己期望解决并且作者也在阐述的问题,接下来的分析阅读阶段,读者就需要和作者站得一样高了,不需要关注阅读速度,最重要的是你真的能理解多少,思考清楚:他为什么这么说?他有哪些论据?他说的对吗?

检视阅读就好比你去参观一个房间,快速扫视便知道房间里面有几张床、几盏灯,大致位置如何,而分析阅读则是要弄清楚房间的门上刷的是什么样的漆。

最后,分析阅读的结果是框架里面的知识点,大多以文字形式出现,可以记录在自己的笔记中。

4、主题阅读: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主题阅读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的阅读,做主题阅读时,我们需要阅读这一主题的大量书籍,并且进行书籍内容间的相互比较。这样可以多角度、更全面的理解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当完成阅读之后,能有效地形成框架性思考,便于将实用性书籍中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来。

主题阅读主要分为两大步骤:一是准备阶段,根据需要研究的主题,找准书单;二是阅读阶段,其下也包含了三个小步骤:1、检视阅读确认相关章节;2、对每本书分别进行分析阅读;3、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题,构建主题阅读的思维导图。

因为主题阅读的方式最好以实际演练来解读,所以之后会再出篇文章,专门和大家聊一聊。

三、来个总结

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会经过三大过程:输入、理解和应用,这同样也适用于高效阅读。

我们在第一部分主要讲了要绕过音读和回读两个大坑,通过视读来提升阅读速度,通过多次阅读来对抗遗忘曲线,进而保证书中的文字、图像快速映射到大脑,满足一定量的信息输入。

而第二部分则主要是关于信息的理解过程,高效阅读必须是主动的选择阅读过程,因此一定要做好阅读前的准确,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之后便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决定自己的阅读层次。

在阅读一本书时,首先,在读前构建思维导图明确阅读目的;其次,通过检视阅读知悉作者的写作思路; 最后,带着和作者共同的疑问,在分析阅读环节深度理解作者的写作内容。

而更高层次的主题阅读则是根据自己的同一阅读主题选择多本书籍,对每本书逐一进行检视阅读,如果能够确认作者在解决你的问题后便可以深入进行分析阅读,最后几本书分析阅读的内容彼此求证,融会贯通到你自己的知识库。

至于阅读的应用阶段,就需要你在日常解决问题和沟通中刻意运用了。


如果感觉有收获,欢迎点赞,另外每周一篇原创干货,欢迎关注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