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感受需要被接纳和尊重
今天带女儿去口腔医院拔牙,遇到了两种不同的情景:
情景一:哭闹不止的哥哥
一个哥哥和她妈妈在12诊台看牙齿,他一进去就开始哭闹,看得出来他很害怕。接下来是他和妈妈的对话:
妈妈:宝贝,拔牙不疼的,一秒钟就拔出来了,你忍一下。
哥哥:不,我不拔牙,我害怕。
妈妈:你忍一下,你这次不拔,等里面的牙齿长出来了会更疼的,下次我们还得来医院。
哥哥:不,我不要拔牙……。这时开始开始大哭起来
妈妈:你这个小孩怎么回事?妈妈和你说了不疼的,你怎么不听。
哥哥:不让医生看牙齿,继续哭。
妈妈:宝贝,你听话,张开嘴巴让医生看看你的牙齿,一会儿就好了。
哥哥:继续哭。
妈妈:你再不听话,妈妈就走了哦。你自己一个人在这里哈。
哥哥:哭得更厉害了。
就这样孩子和妈妈僵持了10多分钟,依旧不愿意让医生检查牙齿。
情景二:积极配合的妹妹
我们是在他们隔壁的13诊台就诊,刚开始进去的时候,我女儿也非常害怕。接下来是我和她的对话:(下面暂把我女儿成为妹妹)
妹妹:妈妈,我不要拔牙,我害怕。
妈妈:哦,拔牙有点疼,你有点害怕是吗?
妹妹:是的,妈妈。
妈妈:嗯,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拔过一次呀,还是有点疼,但上了麻药就一点儿也不疼了,不信你问问医生叔叔。
妹妹:叔叔,打了麻药就不疼了吗?
医生:是的,小朋友。打了麻药一点儿都不疼的。而且很快,一秒钟就可以了,叔叔就用个钳子一下子就把你的牙齿拔出来了。
妈妈:那我们试一下可以吗?妈妈牵着你的手,就在你身边,有什么不舒服的你随时告诉妈妈。
妹妹:好的。妈妈。
接下来,她就躺在就诊台上,紧紧拉着我的手。医生在牙齿边上敷了一点儿麻药,1秒钟就拔那颗牙齿拔出来了。
整个过程女儿一声都没有哭,拔完牙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而且立马跑到隔壁12诊台,告诉还在哭的哥哥:哥哥,拔牙一点儿也不疼哦,你看我的牙齿,刚拔了一颗,你勇敢一点儿吧。
在场景二中,我用到与孩子相处时一个很重要的技巧: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当女儿给我说“妈妈,我不要拔牙,我害怕”时,我回应她的是:“哦,拔牙有点疼,你害怕是吗?”,我帮助女儿面对了她的感受时,她知道自己的感受被妈妈接受了,她感到自己被尊重了,这为她后面的积极配合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若能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她生气了、她愤怒了等),对孩子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深入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接下来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
后面我又引导她去和医生叔叔沟通,这个时候她的注意力一直在“我如何解决拔牙”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孩子是很好引导和配合的。
所以后来,她很快就把拔牙这个问题解决了。而且对于她来说,这应该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她愿意立刻就去分享,这对她的自信心的建立,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当孩子出现哭闹、愤怒、甚至更严重的偏差行为时,采用这种“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冲突在你们的互动当中就被化解了;而当父母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只想让孩子停止哭闹时,孩子与父母之间只会越走越远,孩子会加倍哭闹,而父母又会被这种无理取闹激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