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影评、剧评、书评、诗评连连看读书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班门·光》:去看“光”,在光影中见人见物见生活

2018-12-01  本文已影响169人  卒仔呆

关于光影交织而产生的魅力,我想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有些体会。小时候从干脆面中抽到的闪卡,在光照下五彩斑斓,理所应当地散发着“宝贝”的气息。还有夜晚在院子里和小伙伴们玩闹时,下意识地将手电筒的明亮光束视为“强大”的武器,以及把夜明珠的微微荧光和“神秘”的力量联系在一起。在初高中的物理实验课上,通过棱镜色散知道了光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又从水中折射了解了光对空间认知的干扰性。

可惜,长大成人之后,光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是普通的工具,而且人们对于这个工具通常只有一个要求:够亮。为了护眼,室内灯光要够亮;要拍照,也喜欢选择室外光线够亮的时段。没办法,只因缺少了欣赏能力和动机。其实我也是这样的人。

好在所剩不多的感性,还没被琐碎的日常消磨殆尽。看过纪录片《天梯》后,我就一直很崇拜蔡国强,好奇为什么一个人能把烟火和爆破玩得那么有趣。于是开始关注蔡的其他作品,也开始阅读跟他有关的文章和书籍。没曾想,对大师的好奇让我遇到了《班门·光》,从而重新意识到了光的魅力。

《班门·光》是一本MOOK,除了一篇蔡国强与许知远的访谈,还有收录了其余十篇从建筑、艺术、设计等领域出发,介绍人类对“光”这一元素进行探索和思考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和博士、艺术项目策展人、照明设计大师,也有人文作者和物理学家。角度各异的内容被分为三个部分:“门内”,是大师的思想;“门”,是大师匠心营造的经典作品;“门外”,是后生的游历和操练。

但必须说的是,《班门·光》并不是一本专业的入门书籍。书里没有关于光方方面面的抽象分析与阐述。各篇文章也受限于篇幅,无法彻底介绍某个领域中前人关于光的全部思考。不过,就像过度饥饿的人不易一下子吃饱,《班门·光》的内容对于第一次接触这个议题的人来说刚刚好。而且它让我得到了3点不错的视角,去更全面的认识光、通过光进一步地感受生活:

一、光从5个方面影响人的感受;

二、光在4个领域中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三、光所照亮的人类历史。

一、光从5个方面影响人的感受

光涉及种种刺激视觉感受的物理原理,也能超越视觉引发心理上的活动,它们往往同时发生。如果没有大致的线索,那么抽丝剥茧的辨析便无从下手。而读《班门·光》一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厘清了光对人类产生的复杂影响究竟有哪些。

在本书“纸上博物馆”这个介绍光在绘画上的演进的栏目中,作者策划了光与色彩、光与空间、光与时间、光与感知、光与幻象,5个主题。读完之后再联系全书内容细细品味,我发现这个5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光对感受的各种影响。

光与色彩。牛顿在1672年发现,色彩是不同折射率的光投射到眼睛中,再经由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获得的感觉。可以说颜色就是被物体表面所反射的光。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感觉到明暗与色彩浓淡之间的相互关系、欣赏珠宝放射出动人的光线、通过彩色玻璃在教堂中营造神圣的氛围。

光与空间。光可以塑造体积,也可以消解体积,就像强烈的亮度会让照片看上去过于平面,而阴影能够凸显五官的立体。光影的对比影响了我们对远近、大小的感受。达芬奇从中发明了独特的画法,完成了柔和自然的《蒙娜丽莎》;灯光设计师也借由透视原理,探索通过照明丰富夜间景深的方法。

光与时间。光线随着时间变换,于是有了“时光”这一说法。光线的表现往往是创作者表达时间的手段,就像莫奈通过光的色彩在《鲁昂大教堂》中对晨曦、日出和正午等时光的呈现。当然,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谷崎润一郎于《阴翳礼赞》一书中所介绍的,在明暗混沌中追求不知岁月流逝的美感,这样的日本美学思想。

光与感知。光影与色彩都能诱发观者心中超越视觉的感知。光与影的鲜明对比能够制造强烈的视觉张力,带有引导目光焦点的力量。而色彩则能产生类似“联觉”的作用,歌德在《色彩学》中就曾提到:“纯亮黄色是正极的代表,踏实愉悦的、欢快的,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光与幻象。当人们巧妙地利用光与色彩、空间、时间、感知之间的关系,就能创造出不同于日常的幻象。除了上面《阴翳礼赞》提到的时间凝滞,也许蔡国强的作品也是在用光击穿时空,营造瞬间自由的幻象。

可见,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刺激着人类的视觉,也刺激着人类的心理感受。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光对人的影响,那就是“光使我们看见世界,也影响着我们的‘看见’”。

二、光在4个领域中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色彩、时空、感知、幻象,是书中给出的探索光的线索。那么拿着这些线索,我们于生活中又该在何处留心光这个元素呢?其实《班门·光》在内容编排上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在绘画、建筑、照明、珠宝这4个领域中,光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其中,画布之光想必不用多说,明暗、透视等等技法都是画家在绘画中作的光影游戏。

而建筑师们的手笔则要大得多了。为了将天光引入室内,一些建筑大师将小广场般的中庭放入寸土寸金的建筑空间中。另一些关注玻璃窗采光的建筑大师们,也充满挑战精神,不断创新建筑的结构体系,只为尽可能扩大窗户的面积。

不同于建筑师热衷于探索对自然光的利用,照明设计师则更多地着力在人造光源的设定和安排上。像我这样的人们还满足于“够亮”的照明,以及花花绿绿的灯会时,照明设计师们早已在创造更符合生理节律,更契合建筑动线,更贴近建筑气质的照明系统设计。

最后,当我们撕下财富与权力这两个标签去欣赏珠宝,就能看到珠光宝气中充满了人类对世界的丰富想象。在古埃及,石榴石让当时的人联想到初升的太阳,被视为太阳神的象征。在欧洲的国王们眼中,宝石之光就像太阳永恒的光芒,象征着王者地位的高贵和永世长存。直至今天,宝石的色彩与放射出的光线,也仍旧被艺术家们用来表达或神圣或自然的美感。

当然在书中,还有更多关于每个领域的有趣知识。而在书外,值得去留心和欣赏的,肯定也不仅限于这4个领域。我们可以试着在身边寻找其他被光“加持”过的事物,说不定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光所照亮的人类历史

在《班门·光》中可以了解到,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掌握火的使用,再到电光源的发明,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光的探索。光早已融入人类的生活,将我们与祖先相连。于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时间的长河,就能够看见人类探究自然原理、思考生命意义和发明创造的过程,都被光照亮了。

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光的本质和视觉的原理思考,充满了荒诞又不失睿智的见地。像古印度宗教认为,“光线是高速的‘火的原子流’”;还有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光是从人的眼中射出去的”。

我们也能看到人类对光的想象角度,从自然崇拜,到宗教哲学,再到个人艺术理念的变化。艺术上的创造力不再只服务于神明和王权,能够放开手脚为人类最本真最直接的欲望点燃激情的烟火。

我们还可以看到灯的历史是多么短暂,却又多么显著地改变了人的生活。人类使用电光源的历史仅有130多年,从时间上看只占人类发展历程的0.008%。可电灯却让人类可以突破光的局限,去设计更大型更复杂的公共建筑,而且不用再担心灯油滴到头上的窘境。

《班门·光》的卷首语中,编辑们提到希望这本书能“将这件事最有趣味的冰山一角显露出来,显示它的深意,让读者有兴趣进一步思索”。我认为这点他们确确实实做到了。当看完全书合上书页,看着封面用特殊工艺嵌入的那一块“五彩斑斓的黑色”,我想到了儿时抽到的闪卡,也想到了极地高空中舞动的极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