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期书评影评成长营

你掉进过“达克效应”的陷阱吗

2022-10-24  本文已影响0人  生命的扁舟

1、什么是“达克效应”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有的可能听过,有的可能没听过。

1995年的一天,一个大块头的中年男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他没有戴面具或任何伪装,在走出银行之前,他甚至还对着监控摄像头微笑。

晚些时候,在警方给被捕的麦克阿瑟·惠勒看当天的监控录像时,惠勒难以置信地说:“可我涂了果汁。”他咕哝着。

原来,惠勒认为把柠檬汁涂在皮肤上会使他隐形,这样摄像机就拍不到他。柠檬汁可以被用作隐形墨水,用柠檬汁写下的字迹只有在接触热源的时候会显形。

所以惠勒觉得,只要他不靠近热源,他就应该是完全隐形的。最后警方的调查认为,惠勒既没有疯,也没有嗑药,他只是很夸张地“搞错了”柠檬汁的隐形用法罢了。

这个传奇故事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的注意,他与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一起开始进行研究。

于是这一现象就被定义为“邓宁—克鲁格效应”。有的也叫邓克效应,或者叫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

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通过对有差异性的不同的个体进行多次试验。研究者发现处于成绩排名各个位置的被试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

其中那些处在能力排名最底端的人表现出的偏差最明显,甚至认为自己的能力排名超过了平均水平,而处在能力排名最顶端的人却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低估偏差。

2、“达克效应”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对于达克效应,我是深有感触的。在同学们期中考完试或者是期末考完试之后,老师会让同学们估计一下自己的成绩或者是排名。

往往就会出现这种达克效应。成绩好的同学都不敢估的太高,总是感觉哪些题做的有错误,哪些题不会做。

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自己丢分的那一部分,所以,总是认为自己丢分的这部分,别人可能做的很好。

相反,成绩差一些的同学呢,他的心理状态完全不一样。它关注的是自己这次做对了多少题。所以就感觉自己的分数可能会一下子上去了,往往就会高估自己的成绩。

只有中间那部分学生能够冷静的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做题情况。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都会遇到这种达克效应。 

比如,作为司机的你也会遇到这种达克效应。

在刚学会开车的前两年,你可能会非常谨慎,小心翼翼。因为你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开车技术,所以一般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等到开了两年之后,一般是3到5年期间,就会认为自己是老司机了,那技术已经相当娴熟了。这个时候胆子也最大,思想上就会有些麻痹和放松了。

于是最危险的时期到了,这是事故的高发阶段。因为你已经到了倦怠期,容易过高地评价自己的开车技术。这一段时间开车的速度一般都很快,一些突发事件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让你措手不及。

等过了这一时期,经过了多年的千锤百炼,你的技术已经非常的成熟了。但这时你反而胆小了,因为前面有了出事故的教训,所以让你又变得谨慎小心了。

3、“达克效应”出现的根本原因

一般我们人的认知有这样四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这时候会表现得狂妄自大。

第二阶段是你知道你不知道,这时候会表现得谦卑而焦虑,所以会拼命地学习新的知识。

第三阶段是你不知道你知道,这时候你会冷静而专注,因为很多东西你已经内化于心,你依然会深入探索更深奥的东西。

第四阶段是你知道你知道,这时候你已经完全清醒通透,既看清了事物的来龙去脉,又知晓了事物的本质。

  

所以,当我们还在第一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得出一些片面的结论就很正常。这种认知偏差本质上是由于认知缺乏而导致的,越没有能力,越没有经历,就越没办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达克效应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有认知偏差。因为认知的缺乏,所以没有能力看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4、如何避免“达克效应”

要想避免达克效应,首先要打破认知边界。最好方式就是反求诸己,不断自我反省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平庸和无知,然后去通过学习进行弥补。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不要错误的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较,也不要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较。

也许在你眼里认为无能的人,在老板眼里他有一定可取之处;你认为很容易的事情,自己不一定可以做到完美。

我们应该保持空杯心态,时刻谦卑,努力从他人眼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不断学习进步,才会发现收获了更多。

所以,要从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开始,做一个懂自己的人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时常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掉进达克效应的陷阱。

齐帆齐商学院第七期书评影评成长营第21篇1840,累计37985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