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的人事档案
我1993年大学毕业。学校在北京,当时属航空工业部。我是四川生源。那时候,大学生毕业包分配,我可能被安排到成都以及省内的无数家事业单位或者航空生产制造厂。我来自成都近郊的农村,想回成都。
毕业前的92年下半年,我分别参加了在成都的一家飞机设计所、一家飞机制造厂和川航的面试。我那时一心想读大学,有一大半心思是想跳出农门。毕业前了解过就业形势,我和我的同学,都会被分配到设计所和制造工厂。这些单位的收入与航空公司相比,会低一大截。
那年为了进川航从事飞机维修,我托了一位同学的亲戚,辗转找到川航机务维修李姓总工程师。记得是最后一学年开学前的某一天,我先是从市区坐公交车到双流机场,同学的亲戚再开摩托车把我带到十年后才知道叫“南头”的机坪上红砖青瓦房前。面试很顺利,李总工说回学校等消息。
后来同学传话来说,川航当时还无资格拿到应届毕业生就业分配指标,没有派遣证,我毕业还直接去不了川航。最后,我被分配到了在成都市区武侯祠旁边的那家飞机设计所。同班另一四川籍同学,分配去了地处郊区的飞机制造厂。
在设计所待了近2年,发现工作单调,收入低,工作对个人精力能力的发挥不到十分之一。同学亲戚再传话过来,如果能转出人事档案来川航做飞机维修工作,收入增幅可观;不带人事档案裸辞来,只能当临时工。
从单位老同志那里了解到,在那个年代,人事档案是一个人是否有正式工作的象征,只有国家干部和全日制大学生才会有。我找人打听了一下,辞职调人事档案走,得给设计所缴档案管理费5000元。那可是我一年不吃不喝都挣不到的钱。当时有这钱,我家都可以在老屋基础上再盖几间楼房起来了。因为我到外地读书,本身都已经让家里日子挺难过的了,我不允许自己在毕业后还给家里添负担。
最终,因为人事档案一事,那时的我与川航又一次擦肩而过。
在设计所工作六年后,一是因为J10飞机已首飞成功,实现了我航空报国的情怀(当年在试飞站机坪上紧紧抓住首席试飞员的手,自己泪眼滂沱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二是看到了我师父老蔡默默退休的样子,那绝不是我想要的未来;三是工作太枯燥、缺乏挑战;四是收入预期太低,于1998年年底,我向单位申请报考了西南财经大学全日制MBA研究生。
10年之后的2003年下半年,机缘巧合,经先来川航的研究生师弟张东权推荐,我来到川航人力资源部工作。一直到2019年年初,我才离开人力资源部,那是后话了。入职一段时间后,我把我的人事档案顺利调到川航,还是花了5000元。
我的人事档案里有工程师中级职称证明,为当时的我收入提升小小助力了一把。几年前,我也取得了高级经济师职称。
现在,大学生毕业来川航工作,再也不需要大学毕业生就业指标和派遣证了;农村出来的同事、非全日制大学毕业的同事,在学籍档案基础上,公司也为大家建立了人事档案;个人人事档案的保留、调动也不再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了。
我现在也一直纳闷和好奇,那些最初是以农民工、临时工身份进公司的同事们,他们退休的时候,社保局是怎么凭人事档案来核定参加工作起始年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