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江湖

赖辉东《论语史鉴》15.36仁义当前,连老师都不让?

2020-05-20  本文已影响0人  冬晖

第36章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当:田相值也。形声字,从田,从尚,尚亦声。“尚”意为“摊开”、“展平”。“尚”与“田”联合起来表示“把要比较面积的两部分田块都清除掉农作物,然后一一丈量、加总、比较”。本义:比较两部分田块的面积。后延伸为充任,担任,充当,担当。如当之无愧。掌管,主持。如当家,当权,当政等。当还有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如当时,当代,当初,当今,当年等。

当也有面对着的意思,如当面,当机立断,首当其冲等。也有相称,相配的意思,如旗鼓相当。

仁:即仁义。

让:从言从襄,原意是责备。如《史记》:“二世使人让章邯”,意为秦二世派人去责备章邯。后延伸为忍让,让步,礼让,推让,推脱,推诿等意。让还有“请”的意思,如“让茶”。还有“被”的意思,如“让人打了。”让还有“允许”的意思,如“不让他来”。“让”还有闪避的意思,如“让开”等。

师:会意。从币( zā),从垖( duī)。垖是小土山,帀是包围。到处都是小土山包围着,表示众多。“师”的本义就是众多,众人。如:兴师动众。后指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后延伸指军队,如“蹇叔哭师”。后延伸为教导别人热爱“和平、稳定、文明”的人。也指有某种特长的人,如工程师等。师也有“效法的意思”,如“师法古人”。

师的称谓在商周就有了,属于当时由贵族担任的官职,以掌管礼乐为主。在政治体系的演化中,师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不断上升,后来终于成为调整社会秩序的指导者。在西周,师道已经有了雏形。

官方所谓的师的本义是官长。孔颖达说:“《周礼》立官多以师名,师者众所法,亦是长之意也。”“治民之谓君,教民之谓师。君既治之,师又教之,故言作之君,作之师。师谓君与民为师,非谓别置师也。”(《古文尚书》孔疏)。官员教育民众,即为师。

在周朝,从公卿到庶人,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规劝教导天子,以保证天子的决策可行不谬。这种下对上的教诲,正与儒家强调的子女规谏父母相合。而下对上的教诲,显然不是依赖权力发挥作用,而是依赖师长的知识中包含的道义力量。道义在师长手里,成为师道的萌芽,所以孟子敢责备国君“顾左右而言它”。

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道统”一说,提倡振兴儒家传统思想,抨击藩镇割据,要求加强君主集权,以缓解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

本文中的“师”是众人,他人的意思。

全文理解为:孔子说:“在仁义当前,要挺身而出,不推诿于人”。

关于这章内容,朱熹是这样理解的:“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今人多据此把这章内容理解为:面对仁德,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

有人甚至依此胡乱发挥,煞有介事地自圆其说:维护师生关系固然重要,但是在仁德面前,什么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亲人关系都要先放一边,不能谦让于他们。

其实他们都扯得太远了。孔子在这里根本就没有也没必要把老师扯进来。

第一:孔子为啥要把老师扯进来?为了表示尊贵吗?即使是老师这么尊贵的人都不能让,更何况别人?如果孔子想表达尊贵,重要,应该选用父母,亲人。所以,把“师”理解为老师是不符合逻辑的。应该理解为“众人”,“他人”。

第二:仁义,不是利益,老师需要我们谦让吗?没有好处的事情我们让给老师想干嘛?所以把“让”理解为“谦让”肯定是错误的,应该理解为“推让”,“推诿”,“推脱”。

这章内容被提炼为一个成语:“当仁不让”,其意讹变为:做事要积极,不推脱。

            礼让,谦让,不推让

安徽省桐城市,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尤其在清代,有“文都”之称。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就叫“桐城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当然,桐城派的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如梅曾亮(姚鼐学生,今江苏南京人)、管同(姚鼐学生,今江苏南京市人)、曾国藩(湖南双峰市人)、张裕钊(今湖北鄂州市人)、林纾(今福建福州市人)等。

作为文化名城,桐城在明清时涌现出多个名门望族,其中以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为代表的张氏家族最有名,他们三代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睐,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张氏家族在六代人中,出了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代宰相”,12位翰林,24位进士,其它得功名、做高官者更是数不胜数,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张氏家族如此辉煌,得益于良好的家训家风。

张英著有家训《聪训斋语》、《恒产琐言》,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众多方面告诫子弟做官做人的道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让”。清末名臣曾国藩对此推崇备至,称赞张氏家训“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张英的祖父张老翁曾在雪夜中看见有个盗贼藏在他家的屋脊上,已经冻僵了。他心生怜悯,就拿来梯子把贼扶下来,看了一眼原来是邻居,赶紧把他扶到书斋,亲自拿来酒食给他吃,然后又赠送给他数两金子,悄悄的把他送走了,家人一点也不知道。

那个邻居非常感激,常想报答张老翁。后来邻居夫妻俩勤苦劳作,买了五六亩田地。有一天到田里,邻居看见旁边的田里有个富家子弟和一个风水先生走来走去。风水先生查看很久说:“太好了,真是能出宰相的宝地呀!”

富家子弟就问怎么能验证,风水先生说,拿根枯竹来插上,过一夜就能活。邻居听见后回去告诉了妻子,妻子说:“过去你急着想报答张老翁,现在机会来了。”夫妻俩商量着报答张老翁的事。

邻居起早去了那块地查看,地上插的竹子真的活了,就把它拔掉,又插了根枯竹。过了一会,风水先生来了,看到自己的话没应验,失望地走了。邻居就用计谋买到了那块地,并要把它送给张老翁。张老翁说:“贪天必有大祸,不行。”邻居说:“如果没有您的盛德,谁都配不上这块宝地。”反复恳请张老翁收下它。

张老翁拗不过,就花钱把它买了下来,建了房子,后来称为“竹立城”。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张家家风的“仁厚”。

张英在康熙朝曾经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虽然位高权重,却谦虚谨慎,他以古语“终身让路,不失尺寸”作为家训来教诲子孙,也就是一生懂得谦让的人,最后并不会有什么损失。张英认为,想要做到“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且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

他告诫子孙,一个人只要一言一行都想着有益于人,而不是有损于人,人们就会望之如鸾凤,视之如珍贵的人参茯苓;必然会为天地所护佑,鬼神所折服,而享有更多的福分了。

张英在《聪训斋语》中再三强调谦让有益无损的道理,并直斥世人所认为的对人谦让就会受人欺侮的言行是十分荒谬的。在他看来,自古只听说忍与让能够消除无穷的灾晦,却没有听说忍与让会招来祸患的。

他深明“吃亏是福”的辩证哲学,“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张英说,凡事最不可想着占便宜,一个人把便宜全占了,则人们的怨恨也就集中于他身上;待把便宜丢掉,人们的怨恨也就随之消弭,“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

关于张英的谦让,有一则故事很有名。他桐城老家的家人曾与邻居争地,而邻居也有家人在朝中做大官。当闹得不可开交时,告到当地县衙,县令根本就不敢受理。于是张家有人认为可以让张英来摆平此事,便修书一封,添油加醋一番,告诉在京城的张英。

张英收到信后,立即回了一封,回的是一首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读后大为惭愧,不仅不再争地,还主动退让了三尺地出来。与其相争的邻居,看到张家如此举动之后,也主动退让了三尺地出来,两家从此交好。那空出来的六尺地,成了一条公用的小巷,就是日后闻名遐迩的“六尺巷”。朝廷得知之后,特命修建了一座牌坊,写上“礼让”二字。

曾国藩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家事,他引用了张英的这首诗寄给家人,化解了一场矛盾纠纷。

张廷玉在雍正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在死后“配享太庙”。“配享太庙”是古代做官的最高荣誉。所谓太庙,就是历朝历代用来祭奠皇帝的地方,也就是皇族独有的祭祀场所。

只有那些特别出众的臣子才能得到进入太庙、得到祭奠的荣誉,这意味着他们将被当作诸侯王公,也就是皇族成员对待。在清代近三百年历史中,汉人大臣中,只有张廷玉一人获得了“配享太庙”的资格,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没资格。

张廷玉做的官比他的父亲还要大,但是他铭记父亲“终身让路,不失尺寸”的教诲,时时不忘谦让。

雍正十一年,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参加科举考试,举行廷试后,考卷进呈雍正皇帝,被钦点为一甲探花。待拆卷后,雍正才知道他是张廷玉的儿子,于是让内侍传谕张廷玉,告知其子得中探花。

张廷玉随即觐见皇帝,表示他家“世受皇恩,无所不极”,对其子取中探花坚辞不受,并请将此功名让于天下寒士。雍正深感其义,就将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并宣谕对张家父子大加赞赏。这就是名扬京城、事载史册的“张廷玉让探花”的事迹。

除谦让外,张廷玉在给子孙的家训《澄怀园语》中进一步强调“安分”。他的长子张若霭,少年早慧,书画修养非常高,深得乾隆喜爱,经常出入内府帮乾隆鉴定字画。有一次,张廷玉在一位官员家中看到一幅名人山水古画,珍贵异常,回家后将此信息告知了张若霭。

张廷玉的意思是这样难得一见的珍品画卷,应该让儿子去鉴赏鉴赏,不料没过几天这幅画却悬挂在了自己家中。在家中见到此画,寻常不动声色的张廷玉忍不住黑下脸来,责骂张若霭“我无介溪之才,汝乃有东楼之好矣!”

介溪为明朝宰相严嵩的号,其子严世藩号东楼。严嵩一家为明朝著名的贪腐家族。听到父亲如此责怪,张若霭立即将此画归还原主。

张家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从不推让,推脱于人。尤其是张廷玉,他刚正不阿,在整治吏治方面,铁面无私,被称为“张老虎”。他为官清廉,他的门生故吏有求于他,他只象征性地收一点薄利,从不收重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