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每天写1000字散文

莫说朝圣愚昧,神灵就在路上---《冈仁波齐》感

2018-08-12  本文已影响97人  瑞土

       《冈仁波齐》以纪录片的形式,为我们呈现了原汁原味的藏民朝圣之路。连声音都是原声,所以本部电影声音特别小。

          弹幕其实是个好东西,弹幕里有众生相、众生想。导演不做观点预置,倒是很聪明,躲过了众口铄金的舆论喷击。朝圣本身和西藏圣地却默默地承受着褒贬不一的弹幕洗礼。有人惊叹藏族人对信仰的执着和坚持;有人质疑他们迷信,愚昧,劳民伤财,没有意义;有人心生向往,希望有生之年一定要去西藏;有人说在那边,撞了一只牦牛被讹了5万……

         对于朝圣的意义,片中并没有过份神化。片中描述他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单调,仿佛没有一点点活力,人们的表情也很麻木。所以他们朝圣,我想更多的是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或者不甘心一成不变的机械生活。这一点,跟驴友们的长途跋涉的意义差别不大;不同的是,他们用更强烈的仪式感,让旅行的意义更加厚重而神圣。朝圣之路,不仅是心灵的净化,也是一场心灵的放飞。

对外面生活的向往

        途中他们遇到一对朝圣的夫妇很有意思,妻子并不进行叩拜仪式,而是去拉车,但是他们明明有驴,丈夫解释说是因为对驴太爱,怕累着驴。总感觉这并不合理,或许她不想在神圣的朝拜旁边赶驴拉车,显得太轻松。

        他们一路上对叩拜仪式足够重视,从村头大桥出发的那一瞬间,就足够震撼,赚足了泪点。到了饭点,或者晚上扎帐篷睡觉,他们会在路边磊一石头堆。经过积水覆盖的路段,他们短暂商量后,决定磕头过去,脸上竟是带着微笑的。拖拉机被撞坏,需要人力推着走,推行的人每推一段,就回去重走一遍,把叩拜仪式补上。小女孩头疼,母亲也坚持让她磕头,说“让她磕头,磕头长见识,磕头很好的”。傻傻的坚持让人心疼。

磕头过水路,注意他们的表情

       虽然他们虔诚地坚持着, 但他们对仪式也并非了解得十分透彻。路上还遇到了专业大叔的指点:磕头的时候不能戴红头绳;磕头的时候不能走太多步;额头一定要碰到地;他们都非常虚心的接受。大叔还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给他们传授磕头的注意事项:最重要的是磕头的时候要有一颗虔诚的心,要为了更多的人去磕头朝圣,希望众生平安幸福,希望自己一生平安(众生在个人之前);作为回报,他们帮大叔耕田,大叔也送给他们磕头的皮子作为馈赠。

        也许正是由于朝圣仪式感需要配合为众生祈福的心,他们一路上广施善行。遇到山崩,大人赶紧用身体为小孩挡住石块;甚至遇到一只蚂蚁,他们也小心躲避;拖拉机被撞,由于肇事车辆上有人等待急救,他们并不纠缠,慷慨放行。

朝圣路上躲避虫子

        就这样从大雪纷飞,铲冰取水,一路走到春暖花开,在青青河边草上跳起舞蹈;一路上他们身上的皮子好多都磨出了洞,从白色磨成黑色;鞋子也换了好几双。

         到达布达拉宫的那一刻,他们并没有像驴友们一样大呼小叫,欢呼雀跃,而是非常平静地面对,甚至有一种 “这就要到了,还没走够”的意犹未尽之感。布达拉宫固然神圣,但真正的神灵在路上。

到达布达拉宫

         他们虔诚的朝圣,至少从片中来看,也许并没有换来神灵的眷顾;有人被山崩砸伤了腿,有人在终点失去生命;甚至刚对一只蚂蚁发怜悯心,紧接着就除了车祸,拖拉机头报废,导演似乎也忍不住想表达仪式的无意义。

         但是他们在路上的善行、善念、在冬日的湖面上玩耍,在春天的小河边歌舞,与路上行人的亲切攀谈,在朝圣路上迎接新生命的欢喜,在远方对家人的挂念……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在路上,本身就是意义。这一切,不在路上,皆无体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