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从来不会在这件事上省力
今年,我参加了一个作家的新书发布会,参加这样的活动往往都是些志同道合的人,很多人都是对作家慕名而来。
开场的时候,作家讲了许多他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自己从办企业转行写作的过程,讲述完后就是观众提问环节。
有个人的发问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请问,你是怎么做到日更的?”
这种问题是不是很耳熟,因为类似的问题经常会出现在各个名人采访。
“请问您怎么坚持每天完成12小时的练习钢琴?”
“您是怎么做到三年内阅读1000本书的?”
“您如何做到每天反复练跳300次,而不厌烦的呢?”
这些问题无一例外,暴露着人类对行动又爱又恨的心态。
一方面,人类承认行为才能产生后果,另一面人类又本能地对这种枯燥而又重复的行为产生抗拒。
当我们看到一个成功的人能克服本能,忍受了枯燥的练习,完成了技能进阶,无一例外,我们都想在这个人身上找到方法。
一种让我们在行动省点力,最好是能代替行动的方法。
这样的问题只会从仰慕者嘴里问出,成功者却从来不会问,因为没有行动,也就没有今天的他们,成功的人都知道行动的重要性。
知识和认知,差距在行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查找知识实在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这轻而易举的知识真是能够转化为改变你命运的武器吗?
这就像黑板上老师写下一个简短的数学公式,学生只要几秒就可以被背诵下来,但是他真的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这个知识,成功解题吗?
背诵不等于理解,知识不等于认知。
升级认知的过程在于行动。
这两年,新媒体文越来越火爆,很多人也在转行干起了键盘敲字的工作。
这里面一定有人,看了n多篇干货文,进过n多个大咖分享群,甚至花钱报名了牛人的培训课。
刚开始,他们还会被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的激情给感染,对新媒体领域简直是跃跃欲试。
但是半年过后,课是听了,笔记也做了,收入并没有因为新媒体增加多少,不要说转行,光靠新媒体养活自己都是问题。
学得再多,不去写又怎么会有回报,很多人忙着激情地学习,却忘记踏实地写作。
说到底,知识是为行动而服务。
虽然雷军说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但现实是,大部分人的努力,根本轮不到讲战略的层次,很多人愿意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去学战术,但没有真正落地实践过。
万事都有逻辑,就像小说有情节,散文有辞藻,新媒体文有结构。
前人们帮我们总结的规律和套路都是有限的,关键就在后人愿不愿意用花100%的行动,去消化1%的知识,升级认知。
行动之前是理论,行动之后是经验
大道理听过很多,却依旧过不好一生。
因为说大道理很容易,执行起来却发现困难重重,不是理论错了,而是行动不够。
《武林外传》是很多人的童年经典,里面有一段佟掌柜妙点郭芙蓉的片段。
一心想要当女侠的郭芙蓉,大闹了同福客栈,结果却被扣在客栈当杂役。
一开始,郭芙蓉并看不上这个小店,提出了一大堆管理和店面的整改方案,结果就是引起了其他人纷纷到掌柜的面前抱怨。
不是小郭的方案错了,而是从来没有管理经验的她,提出的方案都只是理论,不切实际。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这也像极了一部分纸上谈兵的人。
近几年,影视行业内突然衍生出一股“小鲜肉”之风,所有的影视作品看重的是小鲜肉自带的流量,而不是演技。
如果是半路出家,演技不佳尚可理解,但很多小鲜肉都是正儿八经的专业毕业。
演艺界的老戏骨——冯远征犀利地指出:中国年轻的表演老师没有表演经历。
不仅仅是演艺圈,这样的情况处处都有。
纸上谈兵式的侃侃而谈,搭配着畏手畏脚的行动。
为什么有些人说话没有说服力?
就比如,一个大学生告诉你销售不挣钱;父母告诉你工作只要稳定和五险一金;数学老师告诉你数理化才是王道。
不是因为他们撒谎,相反有些人可能是诚恳地建议,而是因为这当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在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里面,发表了“一言堂”的理论,这样的理论不能说错,但是缺少实践,很难让人信服。
如果那个大学生靠销售月入过万,如果你的父母也能在自由职业做出一番成绩,如果那个数学老师试着教一下语文,还能说出类似的话,那些话才容易更让你相信。
那不叫理论,那叫经验。
理论不一定有错,但经验更让人信服罢了。
行动不是老牛拖车,而是学会择优
虽然微博的红利已经过去,但是微博早就一大批大咖,其中有很多大咖是从博客那个年代开始创作的。
微博一出来,正火的博客就渐渐销声匿迹。
这主要是因为微博简短的语言发表,更符合当下人们碎片化阅读的习惯,而博客通常是长篇加图片,不适合移动手机上看。
现在依旧有人还在博客上写文,但是博客的知名度远不及微博了,自媒体平台都有一段红利期,过了这段红利期,也就没有发展的可能。
行动不等于埋头苦干,这样只会让大好的机会拜拜流逝。
但是没有行动,机会也不会白白送上门。
很多人熟悉papi酱,是从她创作的吐槽短视频开始的,里面变声器的使用,让papi酱将的微博转载量翻了几倍。
在这之前,她大多数的视频虽然都是吐槽,形式大都是常见的无厘头,经过10个月的发布,papi酱才在她的视频里加入了变声器。
有时候,选择大于努力,灵光高过苦干,但找到工作的突破口,也是基于一定的实践和经验。
要充分认识一个行业,抓住这个行业的商机,免不了就是进入这个行业,行动不仅是为了让行业来“天道酬勤”,更是在“掉馅饼”的时候,有“盘子”可接。
良禽择木,先得识木,识木之道还在于寻找良木。
过程有技巧,行动无捷径
回到开头需要作家的问题。
请问,您是怎么做到日更的?”
最后作家幽默的回答了:“我不是每日一更,我是每日十更。”
他的潜台词大概是:只要你做到每天能十更,日更对你来说不是事儿。
作家没有回答提问者,因为提问者想要的答案肯定不是“坚持”、“热爱”、“梦想”这些陈词老吊般的答案。
虽然我们避免不了去行动起来,但是行动的过程中,却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践。
这就像戒烟一样,人类在戒烟上面想了很多方法,所有的方法都是帮助你成功戒烟,而不是代替你戒烟
强制型的、鼓励型的、进阶型的,替代型的……这些招数归根到底就是服务你的行为——不吸烟。
因为行为本身是不可取代的,但是我们在整个行为过程中调整自己心情,事半功倍的实践,来自于行为者一个良好的心态。
大人代替不了孩子弹琴,但可以引导孩子学琴的兴趣。
老师代替不了学生吸收知识,但可以尽量丰富自己的讲课内容。
社区代替不了家庭的节约用水,但是可以给予节约用水的家庭一些奖励。
所有的技巧在于引导行为,而不是代替行为。
如果过程中少了该有的行动,那么技巧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说直白一点,任何方法技巧都不是代替你做什么,而是帮助你最什么。
成功的人,他的行动不是大包大揽下所有事,而是不省去该做的事情,在必经的道路上,有些人在步行,有些人在开车,但他们都在路上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