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没有要求,就是家长对孩子最深的打击!

2018-12-11  本文已影响0人  曲晓岩

最近,我外甥的事总是牵动着我老母亲的心。

起因是这样的:

外甥被学校(中专)劝退了,找了一堆的关系人去游说,校方给出的答复是:可以保留学籍,回校上课是肯定不行的。

关于为啥被劝退,我姐(他妈)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在姥姥在这儿看来,校方给出的任何原因——比如抽烟、早恋、旷课,孩子都是可以改正的,为什么不能给他一个机会呢?

老太太护短,总认为孩子是好孩子,变成今天这样,就是因为妈妈(我姐)对孩子太不好了,天天对孩子吆五喝六的,要啥都不给。

在此指导思想下,老太太一度还想回老家插手进行干预。当然,她所谓的干预,就是在家看着孩子,给他做饭,给他钱,让他好好说话不再和爸爸妈妈吵架。

理所当然地,我阻止了老太太。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外甥从一个还算过得去的优秀小学生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可以说姥姥和他爸妈对他的溺爱不无关系。

当然,他们从来就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溺爱,从来都认为是孩子“变”坏了,而不是自己给“管”坏了。

当孩子某一知识点反复出错时,姥姥的解释是:老师水平不行,孩子听不懂,这是个什么破学校!

当孩子对作业敷衍了事时,妈妈的回答是:不需要重写,反正老师也不批,不要紧,好不容易写完了,让他玩吧。

当孩子因为吃零食引起哮喘进行治疗时,爸爸的鼓励是:好好吃药,等你好了,我就给你买~~(零食)吃。

当我提出质疑时,他们的回答总是:我们对他又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差不多就行了。还非得怎么怎么样(指达到我的要求)才行啊?

当他还在小学阶段时,确实,以他的智商,就算学习习惯不好,就算不努力,他依然可以是一个学习成绩排前十的孩子。偶有失手,家长总会替他找出理由:“都会,就是马虎。下次好好考试,不要马虎了。”

但是,当他进入初中,当他一贯的应付学习的习惯遭遇到成绩滑铁卢,对他的“没有要求”就成了一剂致命毒药,就像滑滑梯一样,他迅速地完成了从“好学生(成绩)”的假象还原到“不好好学习的学生”的真相。

有些父母对外人说自己对孩子没要求,“差不多”就行,其实背地里比谁都努力。我们知道,这是中国式谦虚。

有些家长嘴里说着对孩子没要求,事实也真没要求,说是让孩子快乐成长,在我看来,这纯粹就是父母为自己扯的一块遮羞布。

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去了解孩子,去了解这个社会的变化,只能浑浑噩噩地被时间推着,随波逐流,混到哪儿算哪儿的父母,才会真的相信对孩子没要求是为了让孩子快乐成长。

对孩子没有要求,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孩子不需要对完成要求有压力,会有一个所谓“快乐”的童年。

但其实,没有要求,孩子也就不会体验到完成要求的快乐。

没有成功的体验,“我很棒”的自尊、自信又从何而来?

再说了,哪个家长的“没有要求”的背后,没有暗搓搓地藏着一个“也许孩子这样更有出息”的侥幸呢?最低期望,也不会比父母现在更差吧?

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他们,还真是很大可能会比父母更差。

这个“差”,不是指物质条件的“差”,而是心理品质方面的“差”。

不再有兴趣探索外部世界,不再有兴趣探索内心世界,所有的兴趣都停留在浅薄的感官满足的层面。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层次由低到高分为5层,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吃喝拉撒睡繁衍),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5个层次是由低到高逐渐形成并逐级得到满足的。

当孩子的需要被父母固化在“我对你也没啥要求”(言下之意:你吃穿不愁,以后我们留给你的财产,有房有楼就行了)的时候,孩子也就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可能。

周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工作,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上学。固然,生活的方式不再要求只有一种,但是,作为一个个体,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瞬,有过一闪即逝的念头: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人,之所以是人,不是动物,就在于我们不仅仅只有浅薄的生存追求,我们还有艺术,还有哲学,还有超脱于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

对于外甥,我给出的意见是:好好想想自己“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想想自己“能”做什么?并坚持做好。

当然,我知道,事到如今,我能做的,也只是阻止姥姥继续插手干预他的事情。

以后的路怎么样,还是要靠他自己或者说是他们一家三口的自救。

我终究是这个家庭的局外人。

不评价,不指责,不卷入,就是我能尽的最大努力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