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隍守一座城
众多庙宇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大抵便是城隍庙了。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何为城隍,其实城隍又称城隍神、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他遍及每一个城市,供奉他的庙宇称为城隍庙。城隍何许人?“城隍”一词始见于《周易·泰》:“城复于隍,勿用师。”《说文解字》释“隍”曰:“煌,城池也。有水日池,无水日隍。”有关城隍信仰的起源,说法不一。《明史·礼志》指出:“城隍之祀,莫详其始。”《北齐书》最早有了城隍庙的明确记载。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慕容俨驻守郢城(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随着历朝历代社会秩序和城隍神的相互关联,城隍神从守土禳解之神转变为保境安民之神、掌管生死之神、监察官民之神、祭祀民俗之神身兼多职的社会神,城隍庙的遍地开花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很多人通常将寺与庙连在一起,统称为寺庙,误认为寺和庙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但事实上,寺与庙之间大有区别。寺早期是指官员办公的地方,如大理寺,而庙,则比寺要更早出现。古时庙指的是帝王、贵族祀俸先祖的宫室,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
秦汉时期,庙被作为祭祖的宗庙。只有对国家有功的人才可以入庙,比如关羽庙、岳飞庙、孔子庙等。到了现代,寺专指佛教场所,里面仅供奉佛祖;而庙则用来祭祀已经逝世的圣贤,人们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神灵上,去庙里跪拜以表达自身对忠孝、信义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借此激励自己。
众多庙宇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城隍庙,因为城隍神、城隍爷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就有了人间浓浓的烟火气息,成为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城池守护神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在古代,每逢新官上任要先祭告城隍;遇到水旱灾年,要祈祭城隍和山川、风云、雷雨等神;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民众以香纸蜡烛在庙中祭祀;举办城隍庙会、城隍爷诞辰日,盛大的城隍爷出巡活动……老百姓都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城隍祭祀习俗和仪式。
经过长期演变,城隍庙不再只有祭祀含义,还代表着一城的文化与繁华。纵观全国城隍庙,基本上都落于繁华之处,其中原因,还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身上说起。明代时,朱元璋将他的都城:南京的城隍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将另外五个城市的城隍神也封为王,各府的城隍神封为公,各州的城隍神封为侯,各县的城隍神封为伯,并规定从此以后各地的城隍庙都必须修得相当气派,其规格大体与地方官的官署衙门相当。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从此以后,各个城市的城隍庙就成了各个城市中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建造于城市内部的城隍庙,有着无限能量,不仅吸引着八方香客前来膜拜,成为香火缭绕的“宗教地标”,它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商业”的领头羊。城隍庙会通过城隍庙自身的宗教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吸引各式的城市商业在这里落地。贸易往来、商业娱乐、宗教香火,将城隍庙打造成每座城市的繁华“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