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式家庭治疗专题研讨-记北仑区中学心理辅导教师成长工作坊第四次

2018-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BL心理工作坊

    作为学校心理工作者,通常接到由班主任转介至咨询中心的个案,都可能存在一些让人搞不定的困难,在和学生一对一进行个案辅导时也常常会遇到咨询效果难以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往往在和这些同学深入接触时,会发现他们的背后往往会有一个一言难尽的家庭。

    基于工作中现实遇到的问题,在区心理教研员张越老师的带领下,北仑区第四次中学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在灵山书院拉开帷幕,本次工作坊由大碶中学的心理老师周维佳主讲,带大家从结构式家庭治疗的角度一起探索,为我们心理工作带来新的视角以及新的灵感。

     首先工作坊从一个破冰游戏开始,游戏的名称叫作《不管三七二十一》。

游戏规则为从1开始报数,凡是含有数字7以及7的倍数的老师以拍手的方式代替。简单但又不缺刺激的报数游戏在老师们之间欢快地传递进行,活跃了工作坊的氛围,也为这个小团体增添了几分动力。

在简短的热身活动后,周维佳老师开始切入主题。

什么是结构式家庭治疗?

    首先来说一说什么是家庭治疗,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家庭群体,而不是个体。有时候,我们也会把这个群体拓展,超出核心家庭的概念,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些和家庭联系紧密的亲戚加入。如果是在校园里,当我们和学生做咨询时我们也可以学生的班主任、关系密切的同学纳入到会谈中。甚至当个体来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从家庭的视角去和个体谈话。家庭治疗关注的是来访者的问题是如何和他身边的人相互互动。

    那么结构式家庭治疗是家庭治疗的其中一个派别,其余还有经验派、策略派、精神分析派,这些派别其实都可以说是从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结构式家庭治疗相关的那些大牛

    首先是结构派的开山鼻祖——Minuchin。

Salvador Minuchin出生于阿根廷,最初他是一名儿科医生,后经过专业训练后成为一位儿童精神科医生,他曾在军队中帮助那些流离失所的儿童。他也曾专为不良少年提供咨询服务,他发现这些孩子大多都来自于一个支离破碎的贫困家庭。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地他开始发展出一套适用于解决这些孩子问题的技术,在随后的人生里Minuchin一直都在为之努力。

    李维榕作为Salvador Minuchin唯一华人入室弟子,在港澳台新加坡和大陆都有一定声誉。她在上海有一个婚姻家庭研究院,我有幸在读书期间实习于她的机构,也跟随李老师学习了一点有关家庭治疗的皮毛。李老师有一套比较有趣的评估方式我也想和大家分享,这套方法曾获得过美国的杰出贡献奖。评估的流程很简单就是通过多导仪器来测量孩子的生理指标在父母对话时的变化,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孩子对于父母冲突的心理-生理反应。

    因为在结构式家庭治疗师眼里,孩子的问题是因为家庭里有未解决的矛盾冲突。

一个有意思的诊断

    在介绍结构式家庭治疗相关概念后,周老师引出了一个在最新《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的一项“受父母关系影响困扰”的诊断。也就是说无论父母间产生的任何争执,有言的还是无言的,都可能会对孩子的短期或长期的精神困扰。更有意思的一项研究表明,若父母间的冲突是很剧烈的,孩子更有可能遇到抽动症、多动症、情绪暴躁等问题。若父母间常常是冷战的、沉默的,那么孩子则更有可能得抑郁、自闭等这类内化的问题。

接下来,不如我们切身去感受一下一例“受父母关系影响困扰”的孩子个案。

角色扮演

    此时周老师还向大家解释了在家庭治疗里的一个术语,IP,索引病人,是index patient的缩写。就是指不要聚焦于孩子的问题,而是要探索维持问题的模式。

    周老师用一个比喻来解释:假如我撞到了桌子,我的手上产生了一颗淤青,那其实过一段时间,这个淤青通过身体的新陈代谢它会淡化,但是假如我一直存在这颗淤青,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可能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撞击,又或者是不是我身体内出现了某些问题等等。所以其实,我们要解决的不是这颗淤青,而是要去找是什么原因让我总是在这个地方出现淤青。这个模式,就是家庭的互动模式。

    这是关于Minuchin的一此家庭治疗——《尖叫的孩子》,由于伦理无法向大家呈现视频,所以我们通过角色扮演来还原现场。

    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一个非常难得且宝贵的机会,Minuchin来到中国的北京见着一个家庭,这个家庭的主述问题是孩子的情绪问题,父母往往对他无可奈何。现场来了父母、IP、奶奶、阿姨(妈妈的妹妹)以及儿子,但在正式治疗开始时,IP大吵大闹,不肯放下手中的食物。治疗师只对妈妈说了两句话“你希不希望他吃?”、“那么你是妈妈,你如何能让她不吃?“但任父母如何劝说都不肯放下手中的食物,治疗现场一度混乱,最后由奶奶出面,IP乖乖把食物放在了奶奶手里,奶奶把食物交给了爸爸,妈妈面露尴尬。

    我们邀请了六位老师分别扮演现场的治疗师(Minuchin)和来访家庭成员。各位老师十分投入,观摩的老师也看得津津有味。

    在扮演结束后,周老师先询问各位角色扮演的老师的感受。来自新碶中学的郑飞宏老师扮演妈妈,她说感受很无力,也有些委屈,甚至对婆婆也有一些情绪。来自泰河中学的陈杰老师扮演爸爸,他说感到很难平衡来自妻子和妈妈之间的压力,对孩子也有些无可奈何。来自霞浦学校的胡静娴老师扮演孩子,她说反正背后有一个奶奶撑腰。来自北仑职高的项红峰老师扮演奶奶,她认为自己在家里有一定权威。在一旁的“阿姨”,来自东海实验学校的沈雪芬老师说,她当时内心的想法是父母应该有这个权利以及能力制止孩子的吵闹。

    现场观摩的老师也纷纷表达了他们的想法,比如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混乱,似乎奶奶总是介入到核心家庭之中,继而父母的权威似乎不是那么明显等等。

理论的掌握

    周老师总结了各位老师的观察和感想,并从结构式的角度来解析这个个案。

    结构,就是所谓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我们在这个案例中看到,似乎IP如何无理取闹,背后都有一个支持他的奶奶,我们称他为站在奶奶肩膀上和父母对抗的孩子。所以这对父母在孩子面前似乎也是没有权威的。以及我们观察到,夫妻之间感是不强的,他们似乎缺乏一种共谋事情的能力。

    子系统,这点很简单,我们家庭中存在大量共存且独立的子系统。我们可以试着去看一看这个家庭中都有哪些子系统,比如夫妻子系统、母子子系统等等。

    界限,有老师提到这个家庭似乎是很混乱,也就是说在各个系统间的边界是不清晰的。这个界限我们也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僵化的、弥散的和清晰的。

    僵化的:爸妈是爸妈,孩子是孩子,这种独立而又明显的界限,可能会迫使孩子独立,看起来似乎是好的,但我的理解是,这只是他逃避和父母系统的一种方式而已。

    弥散的:也就是纠缠的一种边界。父母的爱意很浓,子女想得到的给他做,没想到也为他提前准备。

    清晰的:拥有这种边界的家庭是最合理的,可以充分保护到夫妻间的隐私,也有利于让孩子发展自己的空间。其实结构式家庭治疗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家庭就是应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开场时我们说到结构式是以系统式为基础的,那么在系统式中有一些概念也极为重要。

    自我分化,是指个体有能力将情感与理智分开来,就是可以理智地思考和看待问题。分化程度较高的个体,不是说只有理智没有情感,而是他们可以去协调和平衡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这些人比较有弹性。而个体分化程度越差,他与外界的融合程度就越多,越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就越容易卷入家庭的纠纷。

    三角关系,我们最直接的关系就是两个人的关系,但两个人的系统是不太稳定的,第三个人的参与就可以维持稳定。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我爸妈他们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我就会跳进去,不管我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比较常见的一种三角关系的状态是这样的,一个家庭中通常会有一个忙于工作或者长时间在外的爸爸,一个在家孤独的妈妈,那么在这个“缺失爸爸”的家庭里,妈妈就会不断和孩子纠缠,可能她会把不良的情绪无意识地发泄在孩子身上,也有可能她会和孩子抱怨自己种种不易。

    这些概念,是我们去了解一个家庭的基础,因为家庭来的时候不可能给你带来一个苹果,他们带来往往是一团乱糟糟的毛线球。

下一步,该怎么做?

周老师总结了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四个步骤,并通过一个案例向大家展示如何做到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如何从症状走到关系。

家庭治疗的四个步骤

个案介绍

    就此案例,老师们也展开了充分地探讨,各位老师也提出了不同的视角,其中张越老师提到,为IP提供社会支持很重要。这一点得到了现场老师们的肯定和赞同,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对未成年十分有效的安全保障。

接下来,周老师通过访谈过程中一部分逐字稿解释了如何从症状到关系。

   周老师从结构式家庭治疗的视角,观察到这个孩子与父亲的互动不符合正常父子间的模式所以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在得到孩子对父亲的评价是建立在妈妈的基础上后,周老师指出孩子似乎是跟妈妈一个联盟。但尽管孩子喜欢妈妈却仍然执意跟着爸爸,周老师提出假设:是否孩子仍然在做父母的粘合剂。

总结心得

    在最后,周老师总结了三点心得与各位老师一同分享。

]第一,不要被症状所迷惑,我们要牢牢记住,孩子的问题是因为家中有未解决的矛盾冲突,孩子只是这个冲突的导火索。

第二,作为家庭治疗师不能太过相信你的来访家庭,不然你只能看到家庭看到的东西,而我们应该去看到那些家庭看不到的东西。

第三,家庭治疗师的肩膀上要时刻坐着一个小人,这个小人要时刻跳出来观察治疗师本人,比如观察治疗师是否过多地卷入,他的立场是否中立,家庭是否勾起了他的过往体验等等。

    往往我们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其实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在这个时代,亲子但不亲夫妻的家庭太多,但父母致力于维持和家庭他们的配偶系统才是幸福家庭的根基所在。

    北仑区的心理辅导教师成长工作坊已经开展了四期活动,从最初的家长培训,到心理活动课程研讨,到心理微课经验分享会,再到本次的家庭治疗专题研讨,我们的队伍也从最初的高中心理专职老师扩展到包含初中心理专职在内的大中学心辅教师成长工作坊。我们在北仑区心指办张老师的带领下,在全体心育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心理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北仑区中学心辅教师成长工作坊全体成员

2018年10月31日于灵山学院

(张越、周维佳统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