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米and夏苏末30天基础写作学习度换思维方式

《奇迹男孩》:别拿孩子当成你放弃自己的借口

2018-03-21  本文已影响14人  小确幸来一打

近日,朋友圈被一部很暖心的电影《奇迹男孩》刷了屏。

《奇迹男孩》讲的是一个先天脸部畸形的男孩奥吉的故事。奥吉因为先天畸形,刚出生就被医生预判活不过三个月,但他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奥吉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先后接受了27次手术,但他的脸部依然还是变形扭曲,电影的一开始,他就在商店吓哭了一个更小的孩子。

奥吉在10岁之前,是妈妈在家里教他的。

奥吉的妈妈,因为奥吉的出生,她放弃了只差一篇论文就可以获得的硕士学位,专心照顾治疗奥吉,在10岁之前,充当了他的家庭教师。

10岁那年,奥吉的妈妈决定送他去学校上学,让他拥有正常的社交,人际关系,像每一个普通10岁男孩子一样的学习环境。

在影片中,奥吉最初抵触学校,被同学嘲笑,排挤,经常心情很不好地回到家里。

爸爸妈妈和姐姐的爱,校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善意,奥吉自己的勇敢,终于让他收获了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也收获了纯真可贵的友谊,成长为“奇迹男孩”

影片很感人,两包纸巾都不够用,我无数次落泪,为奥吉的不幸和坚强,为他爸爸妈妈无私的爱,为那个有着被父母忽略的委屈却仍然深爱着弟弟的姐姐……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奥吉的妈妈,她在面对一个有缺陷的孩子时,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了奥吉放弃了硕士学位,在家照顾教育奥吉十年。

可是,你以为这只是一个伟大妈妈为了孩子放弃自我的故事吗?

那你就错了。

奥吉的妈妈在照顾奥吉的同时,从来没有放弃成为更好的自己。

她的理想是当插画家,在照顾教育奥吉的间隙,她时常坐在客厅里,认真地画着画,阳光洒在她的身上,安静而美好。

奥吉上学后,她重新写起了十年前的论文,向着硕士学位和插画家的梦想出发。

比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一切的妈妈更伟大的是,为了孩子,可以暂时搁置自己的梦想,但是从未放弃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妈妈。

在我们国家,很多父母会宣称为了孩子牺牲放弃了自己。

放弃了兴趣爱好,放弃了身材容貌,甚至放弃了工作事业。很多人还用这种放弃来感动自己,感动社会。

有段时间,朋友圈被一条关于学霸妈妈谈教育的文章刷屏了。

这位学霸有多优秀呢?

她叫黄恬静,现在被保送至复旦大学英语系。

她当了初、高中6年班长,是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志愿者,品学兼优,阳光上进,爱好广泛,各方面平衡发展,数理化、英语、作文、武术操等等都获得奖项。

这样优秀的简历,让很多家长羡慕不已,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为了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她妈妈十几年来的付出,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为了女儿的学习,黄妈妈十多年来放弃了单位旅游以及所有的同学、同事聚会,专心陪读,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里十几年没有开过电视机。

黄妈妈的牺牲目前看来是取得了普世价值上的成功,培养出了一个学霸女儿。

于是,她可以接受采访,侃侃而谈自己的育儿经,为了女儿,不看电视,不旅游,不聚会,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社交和生活。

可是,这样的放弃真的值得吗?

妈妈也是一个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社会价值,有自己的社交娱乐,以一个人的牺牲去成就另一个人,这是教育的意义吗?

无独有偶,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小A聊起孩子上小学的事。

小学的孩子不但中午需要接回家吃饭,下午四五点就放学,也需要有人接。

很多父母都工作的家庭选择让孩子中午在小饭桌吃饭午休写作业,下午也由小饭桌接回去先写作业做游戏,爸爸妈妈下班后再去小饭桌接孩子回家。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模式,也是很多家庭的选择,孩子既能正常上学,爸爸妈妈也能正常工作。

小A却说:

中午把孩子送去小饭桌,就是父母的不负责任,就是父母放弃自己的孩子了。

我认识的一个小学老师说,在她们老师眼里,送小饭桌的孩子都是被父母放弃的孩子,你自己都不管自己的孩子,还能指望老师帮你管吗?

我很难认同小A的说法,难道必须父母双方有一方辞职,成天围着孩子转,才叫不放弃孩子?

后来,小A说:

反正我干了十来年,工作也不怎么样,我自己都这样了,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了,还不如工作将就应付下,能早走就早走会,能晚到就晚到会,全心全意把孩子照顾好呢,我的未来就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了。

小A这句话说出了很多打着放弃自我成就孩子的父母的真相:

自己不努力,自己的人生无力负责,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指望孩子去帮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刚刚过去的2017年,一篇澳洲绿党议员边哺乳边演讲的报道,让我们认识了“史上第一个在国会里哺乳的议员妈妈”:

在堪培拉国会大厦发表动议时,澳洲绿党议员Larissa Waters3个月的婴儿哭闹不止,于是她一边解开衣服给孩子哺乳,一边继续她的精彩演讲,整个国会一下子变得非常安静。

Larissa Waters的故事告诉全世界的妈妈:

即使身为人母,也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孩子是母亲们奋勇前行的动力,更是让自己越变越强的能量。

认识一位文友珂珂,生了宝宝后,为了给宝宝最优质的陪伴,辞职在家陪孩子三年。

在这三年里,她从一个职场精英变成了一个每天张嘴闭嘴不离自家儿子的琐碎妈妈。

儿子上幼儿园第一天,每个小朋友都自我介绍,说自己的名字,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

珂珂的儿子用稚嫩的声音说:“我的妈妈是打扫卫生的。”

儿子这句“打扫卫生的”如当头一棒,给了珂珂重重一击。她本来还满心陶醉在自己伟大的爱的付出中,没想到在儿子眼里,妈妈的身份只是“打扫卫生的”。

她希望儿子成为钢琴家,成为律师,成为足球运动员,未来,这样的儿子,希望自己有一个“打扫卫生的”妈妈吗?

那天起,她重拾写作爱好,一年时间里,读书百余本,笔耕不辍,成了单篇文章阅读量破亿的爆文作者,好几个平台向她抛来橄榄枝,邀请她成为签约作者,她的第一本书也将上市。

她终于可以告诉儿子,妈妈不只会打扫卫生,会做你爱吃的糖醋排骨,妈妈还会写文章出书,妈妈是一个作家。

请不要再以孩子的名义堂而皇之地放弃自己的成长了。

无数活得像Larissa Waters和珂珂一样,既能给孩子很好的陪伴照顾,也不放弃自己的精彩人生的女性告诉你,孩子不该是你放弃自我的借口。

心理学上说,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

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

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那些说着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父母,本质上是自己不够努力,自己做不好,才把那个理想中的自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越是这样的家长,越不能忍受孩子的一点点不完美,认为自己放弃了那么多,一切都为了孩子,孩子就该帮他们把人生过成理想中的样子。

可是,你都没有过好自己的人生,凭什么相信孩子能过得好呢。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为父母,我们是离孩子最近的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

你热爱学习,努力工作,孝顺父母,积极生活,孩子自然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做。

《奇迹男孩》中,奥吉的妈妈面对这样一个面部残疾,需要反复手术治疗,需要自己在家教育的孩子,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你又有什么理由说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呢。

别再拿孩子当成你放弃自己的借口了,这个锅太沉重,孩子真的背不起。

孩子的人生孩子负责,你的人生也请你自己负责。

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shenduwenhua),转载请加微信fushuzhuoluo。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