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800字点赞

苏传札记(9):制科风波

2022-08-20  本文已影响0人  晏然

北宋的科举取士,分为进士科和制科。进士科得常才,制科待杰出人才。从制科中脱颖而出者,都是国家栋梁。

制科又名制举,是由天子特诏才举行的特试,须由大臣奏荐,受天子亲自策问与拔擢。

嘉佑五年八月,仁宗皇帝诏求直言,欧阳修推荐了苏轼,杨畋推荐了苏辙。

为应付这项漫无范围、无所不问的考试,苏氏兄弟搬到了汴河南岸幽静的怀远驿居住。

若干年后,苏轼和朋友刘攽谈起当时的清苦生活,说每日三餐,饭桌上只有白饭、白萝卜和盐三样食物,戏称之为“三白饭”。刘攽是个惯开玩笑的人,过了一段日子后,他忽然邀请苏轼去他家吃“皛饭”。苏轼兴冲冲赶去赴约,只见他家餐桌上只有白饭、白萝卜和一碟子食盐时,才明白已为朋友所戏,但仍欣然就食,吃得津津有味。

在怀远驿的某个酷暑之夜,风雨突袭,苏辙患有肺病,起身披衣。苏轼读到韦应物的“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句,不禁触景生情。兄弟俩讨论起前途来,将来做了官,各自宦游四方,聚少离多。一起读书的悠然生活,只怕再也不会有了。两人做了约定,将来退休后同回故乡,对床而卧,共度风雨之夜。此后四十年间,两人都念念不忘“风雨对床”的旧约,然而世事所羁,终是一梦。

嘉祐六年七月,秘阁试六论,司马光、杨畋、沈遘为考官。六篇文章,每篇不少于五百字,须一天一夜内完成。苏轼下笔如泉涌,从容起稿,及时完篇,文义粲然。时人认为他是难得的天才。

八月二十五日,仁宗皇帝主持殿试,录取三人,苏轼为第三等。宋代科制分五等,一、二等皆是虚设,从无人得过,普通为第四等。苏轼以前,只有吴育曾入三等,苏轼是自有制科以来获此最高评等的第二人。

关于苏辙的评级,却引发了争议。苏辙对策,极言尽谏,语甚切直,司马光非常推许,定为三等。胡宿以为此卷出言不逊,坚持黜落。范镇主张降等录取,蔡襄和稀泥。考官们意见不和,事情闹到皇帝那里,皇帝也主张黜落苏辙。司马光据理力争,仁宗皇帝阅卷后降等录取,苏辙终于收入第四等。

那天,仁宗下朝回宫,面有喜色,对曹皇后说:“吾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意思说苏轼、苏辙兄弟是将来的宰相之才。

制科入等后调官,苏轼除大理评事,苏辙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就是他老爹不试而用的那个官,可见欧阳修举荐老苏,不是一般的给力。)

自此三苏父子文名震动京师,流传四方,苏氏文章,遂为天下第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