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品运营大会—出走多年,归来仍是运营
2018.11.24-2018.11.25有幸参加了2018中国产品运营大会。短短2天,在各位前辈的分享中学到了很多,趁着这股热乎劲写下了这一系列文章,一是对每场的分享进行一次知识梳理,二是结合自身情况谈谈自己的想法。自身能力有限,望见谅。
“出走多年,归来仍是运营”是辣妈帮产品以及运营副总裁王璐老师带来的分享题目。虽然作为一个产品,对运营不是很了解,但是经过这次大会也明白,在未来产品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产品和运营的边界也会渐渐消失。所以也趁着这次机会好好学习一下运营的一些知识。
第一部分:运营人的迷茫与焦虑
1.缺乏系统的运营知识体系。互联网产品和互联网运营虽然不是新兴的职业,但是由于互联网变化大块,新的知识不断涌现,以往接触的知识体系一不小心就不太适应现在的情况。所以每一位互联网人都有一种焦虑,那就是永远不知道我们将来要遇到什么,我们要用什么知识去迎战。
2.事倍功半。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的困境,单个流量获得的时间和成本越来越高。
3.行业变化太快,运营手段变弱。互联网最不缺的就是变化了,再加上用户越来越聪明,运营手段一直在变弱
4.如何在快速变化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如何在快速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应该是每一个人的焦虑了
第二部分: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模型
王璐老师提出了五层能力模型结构,分别是(第一层到第五层):心态和意识、发展的能力、思维模式、知识结构、技术能力。
第一层的心态和意识构成了我们每一次做选择的内因,而每一次的选择又构成了我们自己,很早以前听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说的是“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的每一次选择构成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有道理。第一层的心态和意识构成了我们底层的价值观,王璐老师提出来对于个人,我们在第一层要做到拥抱变化和善良;对于组织,我们在第一层要做到拥抱变化和共赢。善良和共赢会保证我们在拥抱变化的过程中不会出错,同时我也很想提一句话,那就是要学会成就别人。
第二层的发展的能力,我认为是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选择的学习方式。王璐老师给我们提出的就是“刻意练习”很多时候做的多不代表做的好,只有刻意练习才能不断进步,而对于组织来说,应该构建一种学习型组织和自成长组织。
第三层的思维模式,王璐老师提出了“第一型原理”和“多元思维模型”,对于“第一性原理”,我特意去找了一些资料,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无论什么事物和现象,都不是无缘无故发生,其背后一定存在一个本质原因。的确,在互联网中,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别人做了什么,而是应该去看到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多元思维模型”要求我们要应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去分析事物和现象,为了获得“多元思维”,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去学习各种知识了。
第四层的知识结构,应该对于每个人都有差异,毕竟知识结构通常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不同的人面对的问题是不同的。王璐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一种方法,就是“自查-对标-发展”。简单点来说,我们缺少什么,而又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学什么
第五层的技术能力会变得很具体,包括沟通能力,数据分析,可行性分析等等,这里就不展开多说了
上述五层能力看起来就像一个同心圆,越低层的能力越靠近核心,而越接近核心的能力越重要,同时也越难以改变。王璐老师总结了一下,第一层的心态与意识和第二层的发展能力归属于“不变的操作系统”,第三层的思维模式归属于“谨慎调整的信息架构”,第四层的知识结构和第五层的技术能力归属于“变化迭代的应用表现”
第二部分的最后,王璐老师提出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
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想着怎么把自己推下“愚昧山峰”,只有进入“绝望之谷”,我们才有可能进入“持续平稳高原”
第三部分:应对眼下的变化,运营的3个关键能力
1.思维模式:在思维模式上,我们要坚守价值的能力,找到和用户的对话感。只有坚守住思维模式,才能在上层能力模型中如鱼得水。
2.知识结构:找到产品节点,为产品赋能。运用“自查-对标-发展”的方法,持续为产品提供新的能量,最好的办法就是能让用户为产品贡献
3.技术能力:快速试错的能力,通过试错总结,抽象出最朴素的模型。
写在最后:这篇文章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书写对王璐老师分享的理解。自身能力有限,在书写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理念理解并不是很通透,欢迎大家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不一样的看法,毕竟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交流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