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1》001
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报名了拆书帮的梦想赋能班。此前,我也曾经听过这本书的大名,可是听过就忘了。“少有人走的路”,名字太高冷了,听起来好像是散文、小说一类的。这六个字说起来也比不上“作出好决定”、“为什么精英都是清单控”这些书清晰、功利,让人能够带着特别明确的目的去阅读。我想,既然买了,就翻开来看看吧,既然想要提升阅读能力,何不就从每天翻开一本书开始?
翻开前言,我就被“名人名家”评论的部分吓到了,杨幂、陈冲、吕良伟、倪妮、许巍……怎么一开始全是演员、歌手?再后来,曾子航、汽车公司CEO卡洛斯·戈恩、明奘法师、主持人郭维娜……什么人都有。我才知道这本书是基于作者的心理咨询工作所写的,是一本糅合了许多案例的心理学读本,不是什么散文、小说。它的魅力在于案例的鲜活,似乎在书中某一处旮旯你都会都找到你自己,幼年的你、工作时的你、痛苦的你……
翻开序言,这一段话深深戳中了我: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回避问题,逃避痛苦。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中国商业出版社,第6页,中文版序
我当下的痛苦是否就是来源于:我拖着不去做事情,使得事情堆积如山,压力重重;我拖着不去做决定,不去思索,不去面对自己的问题?是的,我一切的痛苦都来源于此。小时候的我,逃避面对父母,我觉得他们是我无法解决的难题,他们给我带来的痛苦大于快乐,成长中我不奢望他们慈眉善目,甚至不需要他们出现,于是后来成为了我心里面一个深深的空洞;现在我的,逃避面对自己人生选择的问题,觉得还有时间可以思索,实际上是不去做真正的努力,于是现在大学即将结束,一切变得迫在眉睫。小时候的我,付出的代价是心中对爱的空缺;现在的我,又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我不想要重蹈覆辙。我知道我唯有面对现实,接纳成熟这一条路可以走。是的,所以读书、码字本身,也是对我的一种救赎。我知道现阶段的我无法达到别人的境界,但是我总归做到了自己想要做到的小事情,我一点一点在进步。对于现在的我而言,保持成长的心智,主动学习、了解新知识,突破原有的边界,姑且这样走一步看一步吧。
《少有人走的路1》是关于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的。带着想要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想法,我继续读下去。读到这里,我感觉到我自己的问题有了解决的思路: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中国商业出版社,第21页,推迟满足感
上面说的道理是,在面对问题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的时候,我们唯一能够做的是摒弃逃避的想法,直面痛苦,先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解脱。
比方说一天的工作时间是八小时,第一个小时先做最困难最让你头疼的工作,也就是“吞下那只最大最丑的青蛙”,这样剩下的七个小时你都是快乐的;如果不这样做,怀着对问题的恐惧,先去做轻松的、无关紧要的事情,往往会让你这八个小时一直惴惴不安,但最终仍然没有解决问题。
下一次面对问题的时候,想一想它给你带来的痛苦,那么你是选择一直痛下去,还是现在就来个痛快呢?如果你想到一直痛下去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麻烦、更巨大的痛苦,你很可能就会选择最先把问题解决,你就释放了另外七个小时的快乐。所以,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世界里,我们最明智的做法是“长痛不如短痛”,现在吃点苦,总比一直闷闷不乐要好。
在自律部分,作者不可避免地说到了原生家庭,那个深深影响我们一生的地方。不听话、不自律、情绪暴躁的“问题儿童”,其实是有一双无法自制的“问题父母”。
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则,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只会成为反面教材。有些父母常常告诉孩子:“照我的话去做,但不要学我。”他们在孩子面前酗酒无度,烂醉如泥,或者在孩子面前破口大骂,拳脚相加。他们缺乏长辈起码的自制力、尊严和理性;他们形容邋遢、一塌糊涂,甚至偷懒耍滑、背信弃义。这些父母的生活毫无自律,却强迫孩子有条不紊地生活,结果可想而知。假如父亲三天两头殴打孩子的母亲,那么母亲因儿子欺负妹妹而对其施以体罚,又有什么意义呢?又如何指望儿子听她的话,能控制好情绪呢?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中国商业出版社,第23页,子不教,谁之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幼年的我们,对于父母所给予的全盘接受。但是稍稍长大,我便觉得不对劲,非常不对劲。
小时候的我,深深恐惧父母彼此间的争吵、谩骂、撕打,因为这样过后,我往往要受到波及。童年,我和姐姐、弟弟都是家里面最脆弱的存在,但凡父母撕破脸,我们的起居饮食就成了问题,我们的不经意的行为很可能就触怒大人,恶劣的因子就在这个家里四处蔓延。小时候,被打似乎成为了习惯,原因却是花样百出,弄哭了弟弟、弄脏了地板不去清理、不听管教、老师反馈说我不听话、偷偷玩火……可是我不服,我觉得他们的打从来都只是在发泄他们心中对这个家、对他们的婚姻的不满,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被打的我的感受。年纪再小,我都记得,谁是真的对我好,谁只是拿我撒气。
于是,我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隐瞒,但凡学校里有风吹草动,能够不让父母参与的一定不会让他们参与,否则我即使不被打也要忍受他们的黑脸。无形之中,我好像还学会了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说话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常常试图挑衅。小学的时候,我会问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离婚?”听到他们说“为了你们”,呵,一笑而过。父母在我眼里彻底成了人生的反面教材,我在痛哭过后的深夜里,往往会一再提醒自己,“你千万不要成为像你爸妈那样的人,你看,他们的孩子多恨他们。”生命中的前九年,我是在对父母对家庭的麻木中长大的,到今天,纵使父母在后来的十多年里为了挽救我的生命、给予我好的教育做了很多事情,让我第一次感觉到我是被爱的,也无法篡改我对那段不那么让人愉悦的早期的经历的记忆——灰暗、破败。
同时,我身上存在的许多问题似乎有了答案。是的,当这些话说出来的时候,我想可能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反对就反对吧,毕竟各有各的父母。我仍然要说的是,在这段文字里我找到了支持我小时候“父母是反面教材”的想法,我似乎有了更多的勇气去替我内心的小孩去表达对父母的不满。表达过后,我才有能量去看到他们在后来的十多年里发自心底对我的好,我才能宽慰自己“他们到今天已经改变了很多”,毕竟没有再试图打我了。现在的我,起码会撒腿就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