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影响和协调人之间信念和价值观

2022-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AUSKING黄东启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脑中都有无数的信念,这是从出生到成长的漫长过程中由各种价值观积累形成的,根深蒂固。如果不是他自身愿意开放头脑去改变,其他人是很难去改变的。

你我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套全面助己助人转化、迅速令人改变的技术。

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神经语言程式学)正是一把“启导和开发个人潜能” 的钥匙,如果您想“发展自我”或“助人成长”,NLP 将成为您最神奇有效的工具。NLP 让您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让您变得更优秀、更成功、更和谐、更快乐。

最妨碍我们在今天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找到突破的三个思想框架是:“应该如此”“托付心态”和“没有办法”。这三个信念之间有关联,往往也会一并出现。今天社会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困扰,都是来自这三个妨碍性的思想框架。破除了这三个思想框架,生活中的烦恼困扰会大大减少,所追求的成功快乐也会更易获得。

信念、价值观、规条的相互关系

信念就像一幢建筑在浅水处的房屋,由一根一根柱子支撑着。房屋是信念,而柱子就是价值。这就是说,价值是支持信念的东西。信念改变了,就如房屋的位置改变了,水里支撑的柱子一定有了改变。也可以说是:改变价值,信念便能改变。

以下举了一些例子去阐释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之间的关系。

例1:“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这样我们才能被群体接受,在群体中感到安全。所以,我们每天早上见面时都互道早安。”

例2:“我不会成功的,参加了只会令我辛苦而又得不到收入,我昨天已经推却了邀请。”

例3:“每个有上进心的人都应该不断地增加学问,因为学问多了,别人才会尊敬他,找工作更容易,升职也会快一点。所以你应该多看点书,多报读一些课程。”

该注意的是:信念和规条往往容易混淆,因为两者都常常会有“应该”二字出现。其实,它们不难分辨。因为规条总是为了实现信念。所以,规条是在信念之下,在支持信念。而且实现信念的方法也不会只有所说的规条,必然有其他的方法,如果仅仅是坚持那则规条也许不能实现信念。上面例1的“互道早安”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信念。“互相尊重”不一定用“互道早安”才能体现出来。事实上,在欠缺某些条件的情形下“互道早安”,甚至不能保证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这个信念。例3也是一样,“多看书,多参加课程进修”是为了实现“求上进的人都不断地增加学问”的信念。这个信念也不一定只有凭看书和参加课程才能实现。同时,如不注意看的是什么书,参加的是什么课程,多做这些行为,不一定就会增加学问。

一个人对国家的理想(“我们的政府应该……”)是信念,他相信政府如果这样,人民(包括他自己)便会有一些好处,例如:安居乐业。为了确保人民能享有这些好处,政府也应订立法律。法律就是社会中的规条。一家工厂或企业的守则,就是它的规条。你问工厂的负责人为什么要有这些守则,他一定会给你充满信念、价值的回答。

这里对价值观与规条的意义,和它们对人生的影响,做一个总结:

1.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统称为“信念系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意念行为的思想基础。信念系统操纵着我们人生里的每一件事,是做或不做任何事的基本决定因素。信念系统也是我们对事物做出判断的基础和依据。信念系统使我们的大脑能自动地去思考和行动。自动的意思是由潜意识完全控制,由意识去注意环境出现的信息。

2.人是不会也不可能没有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生存的。事实上,只要一个人处于他不大熟悉的环境里,他便会忐忑不安,就是因为他缺乏应对该环境的某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3.信念系统有一个外壳,就是态度。所以,态度其实是BVR(Believes-Values-Rules)的表征。只有当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或规条有所改变时,他的态度才会改变。

4.一个人的信念系统加上态度,简单地说便是此人的性格。

5.信念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是事情的原因;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其中什么重要、可得到怎样的好处等;规条是事情怎样安排才能取得价值,实现信念。其实,价值和规条也是信念的一部分,是具有特别性质的两个信念部分。

6.信念系统是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处世模式,让我们无须每件事每次都重新学习而知道怎样应付。因为信念系统的存在,我们可以运用过去的经验有效率地处理当前情况,因而使我们有更多时间去做更多的事。

7.一个人在出生时是没有信念系统的。所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都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由生活体验而产生的。因为永远都有新的生活体验,所以一个人的信念系统也从不停留在静止状态,而是不断地处在改变之中。一个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也因为没有两个人的全部生活经验会一样,因此没有两个人的信念系统是一样的。

8.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数量极为庞大,但是绝大部分储留在潜意识里。在任何时间中,一个正常的人,只有极少数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存在于意识层次。每当某些信念、价值观或规条受到了冒犯,负面情绪出现时,受到冒犯的信念、价值观或规条便会清晰地在意识层次出现(可以说出来)。

9.所有人的内心困扰,都是来自一些信念、价值观或规条的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是起源于两者内心的信念、价值观或规条的冲突。

一个角色的信念、价值观与规条可能与另一个角色的有冲突。也许有人这样问过你:“当你的妈妈和爱人同时掉落水里,你会去救哪一个?这个问题就是把两个角色之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冲突呈现出来。也许当你单独跟妈妈在一起时,你认为妈妈就是最重要的,比本人还更重要;而当你单独跟你的爱人在一起时,你也认为他/她是最重要的。现在,有人要你把两个角色里的信念对比,你便感觉到其中的矛盾了。

假如这颗钻石是蓝色的,蓝色的光芒从里面透射出来,最理想的当然是每一个面都看到同样的蓝色,这是最自然和纯真的。这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不容易做到。对很多人来说,如果只是追求一个有成功感、满足感和快乐的人生,也不一定需要这样做。私心和功利主义使每一个人都觉得有需要在某些角色中表示出一些别的颜色,例如说些虚伪的话、做一些得到别人好感但是违心的事,甚至为了功名利禄而放弃尊严等。有些课程教销售员如何只求卖出产品而说不负责任的话,结果是当销售员与顾客成为了朋友,便为以前的欺骗言行感到难受了,这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这些是想“成功”地活在今天的社会里所无法完全避免的行为,区别只是轻重大小。大的是违法乱纪,小的是法律允许,而受到本人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自我批判。

在另一个方向上,若要做到蓝色的光芒从里面透射出来,每一个面都看到同样蓝色的自然和纯真,这是说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同一个标准,非常不容易。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对自己的孩子、邻居的孩子或从未谋面的非洲黑人的孩子有同样的态度和付出?如果一个人坚持在精神上进修以达到这个境界,他往往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脱离现实世界的生活模式。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总是在改变,所以,今天你与某个朋友的感情是怎么样,未来的一年里可能因为某些事情的发生,导致你的一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改变,因而这份感情也会改变。这些改变可以只在潜意识的层面进行,而意识没有察觉。过去十年没有见面,你以为对他的感情还是一样,而事实上,十年的人生经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你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只有当两人再见面谈话时,才发现感觉已经不同。

所以,角色仍是一样,而角色的信念、价值观常在改变中;身份还是一样,李中莹还是李中莹,但是,今天的李中莹不同于一年前的,也会不同于一年后的李中莹。

“身份”是心理活动的核心部分,支持这些活动的,也就是“身份”的能量,称作“自我价值”。“身份”管的是“我是谁”和“我的人生是怎样的”的事情,“自我价值”的作用便是为了做出这两类事情而提供的推动力,这份推动力使这个“我”在人生里产生和增加“价值”,是每一个人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的本钱。没有足够的“自我价值”,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便只是梦想,难以实现。

“自我价值”包括三项素质:自信、自爱和自尊。“自我价值”不足就是自信、自爱、自尊不足,这样的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在今天的社会里到处可以见到。很多人说今天的人欠缺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公德心等,这些都包含在这个范围里。

信念形成的四个途径

1.本人的亲身经验,例如,曾被火烫伤而知道火能伤人。

2.观察他人的经验,例如,见到同学顽皮而受罚,因而知道某些行为不可以在上课时做。

3.接受信任之人的灌输,例如,父母说要提防陌生人,所以我们对不熟悉的人有抗拒之心。

4.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例如,某人总是拒绝我的善意,苦思之下,终于认定是因为他妒忌我升迁比他快。

上面的四个途径之中,第三和第四个途径需要特别注意一下。父母、长辈、老师等人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灌输很多信念给他。灌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语言灌输;二是行为灌输,就是在他们怎样做、怎样对一些事情做出回应的过程里,孩子看到听到而形成了信念。父母、长辈、老师等人灌输给孩子的信念,其中绝大部分是好的,也帮助了孩子成长,但是有些时候,也会有例外。有一位母亲,对女儿说一个男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上进心,女儿成长后谈恋爱时挑选的就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男子。十年后他俩分手了,原因就是那个男子太有上进心了,总是忙于工作事业而没有给家庭足够的时间。这个时候她才明白,男人的上进心对她的婚姻幸福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

第四种途径也常常会导致不恰当的信念。在一个新出现的情况里,以前的信念不管用,需要新的信念去支持行动,例如,在新的工作环境里,一个人总是对我的问候不大有反应,这没有先例可供我参考,在苦思之下,我得出一个结论:他妒忌我有能力。现在,凭着这个信念,我便知道如何对待他了。由此可见,行为需要信念的支持。但是,这仅是自己思考而建立的信念,可能很片面和主观。而思考的速度很快,说过一千次的谎言都可以变成真理,在脑里重复一千次“他妒忌我有能力”的结论,很快便是“一定是这样”的“真理”了。然后,带着这样的心态,只看到、听到并配合这个信念的东西,很容易便把自己困在绝境中!

事实上,没有任何信念在所有的情况里都绝对有效。绝大部分的信念都能帮助我们成长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情况,但也有少部分是因为我们接收时没有好好地理解和消化,或者欠缺全面的定位(与其他信念契合),因此在某些情况出现时,发现有冲突存在。我们称这些信念为“局限性信念”或者“障碍性信念”(limiting believes)。

很多父母对孩子说:“读完书、做完作业才应该玩耍。”这句话背后的信念是:读书与玩耍是对立的。这点表面上没有什么问题,玩耍带来开心,而读书需要认真,所以,开心与认真也是对立了。这点仍没有问题。再进一步,开心意味着快乐,而认真是将来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品质之一。现在,“快乐”与“将来成功”对立了。就是这样,很多人培养出“认真与开心、成功与快乐都是对立的”的信念,使一个人每当做事时都严肃紧张,不能放轻松。这样,脑并不是处于最佳效率的状态,想出来的办法、取得的效果都未必是最好的,而且容易引起健康、情绪、人际关系问题。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不良经验之后反省,明白了问题所在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他以后便能够有更好的人生;如果他坚持没有效果的信念而只是不断地埋怨别人、埋怨环境,他便会使自己陷入困扰之中。信念本应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工具,其作用与其他人生工具一样:帮助这个人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如果一个人把某件工具放在比自己的人生更高的位置,不惜牺牲本人人生的成功快乐去坚持一个信念,他便本末倒置了。有些人对一些信念如对宗教里的神一般,为坚持这些信念甘愿长期承受辛苦而徒劳无功,甚至愿意为这些信念而死。他们会得到很多人的尊敬,但是却不能运用他们的力量去做出更多更好的事,也不会有成功快乐的人生,这很可惜。

信念必须有价值观的支持。信念的改变,也需要来自价值观的改变。

信念可以更换,但也不一定必须更换,因为信念还可以修正、扩充(兼容),甚至暂时挪开,改用另一个信念,直到在效果上有了突破,再捧出原来的信念去继续奉行。

妨碍成长的信念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目的地是广州,但同时相信你正在走的路不会到达广州,你的感觉会多糟?与此相比,如果你每天都在辛苦地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忙碌,但同时你相信你没有资格过得好一点,你的内心是一份怎样的感受?

很多人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充满被别人否定的经验,累积下来,内心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我不会成功,没有成功快乐地去生活的资格。”由此形成了很多妨碍成长的信念。任何类似这个方向的想法,都是源于这些妨碍成长的信念。今天的社会里,你每天都能够听到这一类的说法,其中一些十分明显:“做了又有什么用?”“我的命怎么会这样好?”“我不相信我能做到。”比较隐晦的会是:“整个社会都是这样,没有办法!”“什么都试过了,没有用的。”“我已经尽了力。”“为什么他不改变而要我改变?”“是他们的错嘛!”

该怎样知道哪些信念妨碍成长呢?任何会使一个人减少生活得更好的机会、减少有更好明天的可能性的信念,都是妨碍成长的信念。确切地说,妨碍成长的信念有以下几个种类:

1.使自己失去学习机会,因而不能有所提升的信念。例如:“他哪里会有什么好主意!”“你没有资格教我!”“你是什么身份,竟敢对我提出意见!”“这样做不会有用。”

2.使自己留在原地、停滞不前的信念。例如:“现在已经够好了,不敢妄想得到更多。”“在这个环境里,我们应该知足。”“今天已经这么辛苦,哪有时间去想明天的事。”“保持这个状态便已经够好了。”

3.减少自己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限制本人能力发挥的信念。例如:“我不应该那样冒险。”“我不应该这样贪心。”“这样太过分了,我不允许自己这样想。”“以我的身份,怎能随便上前跟他谈话?”“我不敢去尝试,我怕失败。”“做人应该满足,不要妄想。”

4.把责任交给其他的人事物,因而自己无能为力。例如:“是他们不对嘛,为什么要我改变?”“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样的环境,我还能做些什么?”“事情这样发展,我只能叹息!”“他们不做,我也没有办法!”

5.把原因归结为一些不能够控制的因素,因而不能挑战或者改变。例如:“这是天意,没有办法!”“我天生就是这样,怎么办?”“你不能改变世界的定律!”“那是超自然现象,科学没法解释。”“你不能解释的便不应该做!”(这里我们不需要把焦点放在科学能否解释上,而应注意我们能够控制的无数选择。)

6.维持自己一个“没有资格”身份的信念。例如:“我只希望我的人生能安稳,从没想过会有大富大贵的日子。”“我哪会有那么幸运?”“做到像他那样成功?你不是说笑吧?”“有做老总的一天?从来没有想过。”“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活得像李嘉诚?别做白日梦吧!”另外一种“没有资格”的态度就是坚持没有效果的做法,当有新的方法出现时,便找其他的借口去拒绝考虑或接受,例如“他说话的态度不好,我接受不了。”“他想出来的哪里会有好东西?”“用他的方法,那么我的尊严怎么办?”而忘记了追求效果(三赢基础上的)、追求人生的成功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有这些信念的人,常用冠冕堂皇、不易辩驳的虚泛语言做挡箭牌(例如“应该知足”“做人不可以那样”“安分守己”等)。这些虚泛语言只会使人把注意力放在无能为力和没有效果的地方。事实却是:每个人,只要有生命,我们总有能力使自己增加一点成功快乐,同时使其他人事物维持在好的状态。很多成就大事的大人物,都是由允许自己有梦想,并在思想上做出突破而开始的。

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和一个人能够在事情里得到的好处。在这件事情里什么最重要?这件事可以给我带来些什么?或者凭这件事情我可以得到些什么?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得到一些乐趣(正面价值),便是为了避开一些痛苦(负面价值)。所以,价值是做与不做任何事的原因。也因为如此,推动一个人的方法必然是在价值观上下功夫:他在乎一些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在要他做的事情里增加这些价值。这就是说,需要了解这个人对于这件事情的价值观。

任何一件事情给我们的价值都不会是仅仅一个,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而在一件事给我们的众多价值里,一些价值比其他的价值更重要,因此这些价值被我们根据其重要性而做出排序。我们会放弃一些比较低的价值去保护一些较高的价值。在事与事之间的选择上,我们也会凭着它们能提供的价值高低进行取舍。

事实上,你若细心想想便不难看出,所有事情都带给一个人非常多的价值,有正面的(心中想要的),也有负面的(心中想避开的)。它们按着价值的正负和轻重,在一个人的潜意识里排列:从最想要的正面价值,到轻微的正面价值,到轻微的负面价值,到最不想要的负面价值,呈一个“U”形。我们做事情的推动力,便是按这样的次序被这些价值操纵着,从最左边的最高推动力(趋前争取),到中央的没有推动力,到右边的反推动力(后退逃避),呈一个“\”形(如下图)。我们就是这样被自己潜意识里的价值观操控着对每一件事做出反应。我们必须记住: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价值观。事实上,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有相同的价值观。

价值可以创造、增大和转移

一个人的价值观不是永恒不变的。青年时代他可能追求乐趣和别人对他的接纳,中年时代他强调金钱收入和地位,而老年时代他更在乎安稳和被人尊重。事情给我们的价值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更正确地说,价值观随着环境、经验、思想和情绪而不断地改变。价值也可以人为地被创造、增大和转移。

推动和激励

推动或者激励一个人,就是找出他所注重的价值,并且创造、增大和转移这些价值。这样,这个人便对那件事情有兴趣,会自动、积极和认真地去做。有一些价值,是每个人都会在乎的。

有一些价值,是每个人都会在乎的。例如,在工作上除了薪酬福利外,能够得到别人尊重,工作过程中感到开心,从工作中有所收获,感受到公司或上级对自己的关怀等因素都可以对人产生推动作用。推动小孩子的秘诀也在这里:不论是看书、温习、做功课或者参与家务工作,只要在想让他做的事里加上一些小孩子所注重的价值,家长的困扰便会消失。小孩子在乎的价值不外乎下面数项:新奇、意想不到、变化多、节奏快、神秘、刺激、挑战、竞赛、有机会得到肯定等。

所有的企业管理、亲子技巧、业务销售的推动或激励概念及技巧,都是以上面的道理作为理论平台,任何有效的推动和激励方法,都是创造、增大和转移了被推动的人所注重的一些价值。

总结

大千世界,每一样事物都以自己的独特性而存在。花有花的娇羞,树有树的风情,海有海的辽阔,山有山的品格。早有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之所以不同,除了遗传基因的巨大差异外,还与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信念系统有很大关系。一个人面对世界上种种事物的处理态度,所依据的正是他的信念系统。因此,可以说维持这个人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的内在法则就是他的信念系统,而这个信念系统的运作模式便决定了这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和快乐。信念系统(beliefs system)其实可以分开为信念(believes)、价值(values)和规条(rules)。

人的信念,价值和规条都可以通过持续的学习和认知思维的转变进行修正和重塑,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趋于完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