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太多了》▏我们该如何读书呢?
“读书如做事,宜截至,勿过度。”吕叔湘先生此话深以为然。
读书风的回归,不知道是圈层原因还是真实大众环境,但是信息爆炸式增长,出版门槛的降低,书确确实实太多了。
《现代英国小品文选》中一篇的题目就叫做《书太多了》,作者Gilbert Norwood(一八八〇——?)。大意是说千百年来出版了无数的书,现在每年还在大量增加,“我们被书压倒了,憋死了,埋葬了。”
书,好书,名著,多得不得了,怎么办?对待这个问题,大致有四种办法。一种人是干脆放弃。他说:“我没有时间。”可是他一辈子内心惭愧,人怎么能不读书呢?
第二种人是心里盘算,哪一类作品他读得了,然后找个似乎说得过去的理由把其余的书全都给否了。
第三种人面对这无法解决的问题,采取随大溜的办法。
第四种人最可尊敬。他们的主张可以称之为精华主义。他们说,“我们既然无法读所有的好书,那就让我们认识一下从古到今东西各国的最好的东西吧。”
这四种读者都没能解决书太多的问题。怎么办?有人说,“能读多少读多少,读不了的让他去。”这也不成,因为那一大堆读不了的书发挥坏作用。它叫老实人心里烦,悲观;它让不老实的人象煞有介事,生骄傲心。只有一个办法:大批的销毁。好书,烧掉它十分之九;坏书,不用咱们操心,有一种力量象地心吸力那样把它往造纸厂拽。倒是会出现两个问题:销毁哪些书?用什么程序进行销毁?
今时今日大众遭遇互联网的裹挟,信息流的裹挟,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圈层裹挟,人犹如在洪流当中,不能自已。所以只有主动抽离或者机缘巧合被醍醐灌顶。
今年寒假无法离深,显得漫长,编排了的计划之一是去书城( 深圳书城中心城“深圳书城”品牌的旗舰店,深圳书城中心城占地8.7公顷,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为单层框架结构,由日本“黑川纪章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室内设计由“凯里森建筑事务所”负责,经营面积4.2万平方米,是现时全世界单店经营面积最大的书城。)
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不喜欢被打扰,我乐得四处闲逛,一行行,一列列的书籍分门别类的矗立着,那么独立,不像媒体或者自媒体不遗余力地推荐着,这里有四千年前的智慧,也有昨天出炉的感悟。此刻心中冒出:“投其所好,井底之蛙。”八个字。这几年一直困扰的问题豁然开朗,我们以为互联网是所有,事实上互联网只是其中之一的场景,我们深陷其中犹如井底之蛙,包括阅读。
来到这里,书确实太多了,多得你畏惧得起不了贪念,只恨时光太少。回想起一位学哲学的媒体人说过:“用哲学系的标准来说,媒体推荐、谈论的书,很多都是价值很低的,甚至是垃圾。但是这不是媒体的错,因为媒体不是学术杂志,它是追求新闻性的,它不会讨论康德、黑格尔。”
这位先生的建议:新书的比例,不要超过阅读总数的20%,甚至10%。如果阅读选择困难,那就阅读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没读过几百本经典,不足以谈独立思考。而经典著作,几乎又是读不完的,对于一个不以学术为志业的人来说,我们如果能够经常地领略到这些大师的思想,感受已经很丰盈,人生已经很圆满了。
我们该如何读书呢?
第一、建立自己的选书标准,从自己的行业和兴趣两方面入手,这样你的工具库里面会有几件比90%的人高级趁手的工具,实用地走一道窄门,所谓“窄门”,既然“窄”,绝大部分人是穿不过去的,穿过去的方法在经典书籍里面基本上有答案。
第二、读书如做事,宜节制,勿过度。空间、时间、金钱这三样东西可以交换。空间大,书摆得开,要哪本书,手到拿来;没有这个条件,就只能拼时间,从柜顶上、床底下一撂一摞取出来,一本一本找。你有钱,可以请人抄材料,省下自己的时间,也可以扩大居住面积,不但是不必跟老婆(或丈夫)儿女争座位,还可以坐拥书城,“顾而乐之”。我辈升斗小民,时间有限,金钱有限,精力有限,更加适合集中资源做事和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做主题阅读,然后再兴趣阅读取悦自己。
茶杯里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