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堂财富课》读书笔记5
如果你跟张三的公司签合同,约定张三今后五年里每年供应一吨硅片,而且价格今天就锁定,这样,你投下很多资本,扩建太阳能生产线。可是,一年后,张三说没货供应,要毁约了,这就让你的投资泡汤了。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契约环境差,企业就更倾向于什么都自己做,不相信别人的供货保证。
正因为中国的契约文化还欠发达、法治没到位,人们只好通过公司内部生产尽可能多的原材料,而不是靠市场交易或说外包,来保证供货,使自己的主营生产线能持续进行。换句话说,在一些情况下,公司内部的垂直一体化整合是外部契约不可靠所致,是由外部法洽不到位所引申出来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法治发展是市场化深化的基础,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公司喜欢什么都自己做,而美国的公司更倾向于专注整个价值生产链中的一个环节。
实际上,不只是国家之间有这些差别,即使在一国之内,因不同地区的契约文化有很大不同,企业选择的垂直一体化程度也会不同。在中国,浙江因为靠海,其商业发展历史比内陆省份更长久,其商业文化、特别是契约文化就比湖南等省的要发达得多。所以,在浙江,企业能够选择专,实际情况也的确是浙江企业更倾向于专,通过市场交易能实现的分工很细。相比之下,湖南企业更倾向于什么都做,专业分工不够。
在中国,过去因为企业是国有的,不属于任何个人,所以,企业的效率、企业资产的回报率从来不是很重要,反正不是自己的钱,浪费就浪费了。在那种情况下,企业当然想做得很大,什么行业都做,因为反正不用考虑投资的回报。所以,原来的国有企业不仅跨越许多行业,而且每个企业既有医院、食堂、学校、托儿所,也建造住房、经营房产,都是跨行业横向经营。到1990年之后,许多国有企业都被改制,转变成股份制企业,并且其股份到股票市场上市交易,这样个人都可以买股票成为股东。原来设想,让企业的股份由个人买卖交易,这样资本市场就可以逼着中国的企业更注重效率、注重投资回报,而不是什么都做。
上市后的企业反而更加什么都投,原来要做扩张投资时,一些国有企业可能首先要从相应政府部门批资金,手续很多。可是现在,上市公司不再完全是国有的了,其投资决定不必都经过政府部门审批,而是由董事会批准,可董事会又不起作用。同时,中国的股民又不太关心公司经营的好坏,只关心股票价格是2块还是8块,并且也不一定知道什么商业模式最有利于赚钱。到最后,改制上市后的中国公司反而有更多资金,进行跨行业横向扩张。
本来,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他们应该更希望每个企业都专注一个或两个相关行业,把这一两个行业做好、做精。如果跨行业投资更好的话,投资者自己也可通过分散投资组合来达到目的,而不需要由这些上市公司去完成。上市公司应该专,而跨行业投资则要留给投资者自己去做。
商业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公司总资产越少,需要的借债会越少,资本的回报率当然会越高。
妈妈强调的是,不管我的堂姐、表妹是好还是不好,人有意思还是没有意思,不管跟她们是否谈得来,够不够交朋友,交流时有没有兴趣火花,有没有心灵上的默契,我都必须喜欢她们,没有选择。为什么有了血缘关系,我就必须喜欢她们呢?这跟交朋友不一样,因为交朋友时,我有选择的权利,喜欢、谈得投机我就交朋友,觉得对方人很好我也可以交,但这是完全自愿的选择。我真不认为,我跟表妹、堂姐有血缘关系,就必然意味着我跟她们能合得来,相互能有默契。这不一定的,甚至我觉得自己交的朋友更有意思、更近。
你说的有道理,但这的确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是人类自古以来就面临的信赖基础的问题。短期内,你可能觉得自己主动交的朋友很合得来,也更近。可是,时间久了之后,也许你会发现,朋友间的关系往往难以长久一—正因为双方都能自由选择交友,也当然能自由选择解散。久而久之,这可能造成某种人际关系上的不信任感。
相比之下,血缘关系是没有选择的,是生来就有的生理关系,抹也抹不掉。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没有选择的关系可能反而使亲戚间的关系更可靠,因为其信任的基础是无条件的、永久的,这就使亲戚间的互助基础更牢靠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传统社会里,在解决人际间信用交易的制度架构还没有发展出来的时候,人们更多依赖血缘这种天然的东西来强化人际关系的信用基础。所以,在中国有了儒家文化,强调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家族结构,并以此来组织整个的社会结构。
可是,为什么在美国,整个社会关系不一定由血缘决定呢?我不是说血缘关系不重要,但不该是唯一决定人际信用基础的东西。在美国,血缘也重要,但不是决定一切的东西,我的经历告诉我:在许多情况下,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值得信赖,值得尊敬,值得交朋友。而即使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不意味着我必然会喜欢她、信任她并跟她亲近。
这跟美国社会的法治发展有关,特别是跟基督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有关。正如你知道的,教会里有教友,也有教父母,他们跟你没有血缘关系,但因为都是基督教徒,所以在上帝面前属于同一个家,只是那个家是以信仰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正因为这一点,在美国,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陌生人之间,也照样可以有信任,有长久的友情,这样,血缘才不一定是一切。我也同意,由血缘建立的社会结构不一定是最优的,只是多数社会还难以发展出更好的替代方案。不过,如果社会中只有亲情才能信任,那么,陌生人之间的交易就很难进行了。
这就是我对投资中国不怎么看好的原因,因为公司做大的过程中必然要雇用很多人,彼此间必然有很多的合作,也就需要很多的信任,你把钱投给他们也需要很多信任,而雇用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跟自己有血缘的人。那么,在这些公司扩张、招人的过程中,如果大家、整个社会的人只习惯相信自己的亲戚,他们怎么可能相互间合作得好、信任得好呢?在这样以血缘组建的社会结构里,很难发展出真正成功的规模性大公司。
中国什么都以年龄决定,干什么都得论资排辈。我不明白,出生的早晚,对一个人的地位和影响力会如此重要吗?比如说,在中国,大人从来就不会把小孩的意见当回事,小孩跟大人讲话时,大人从来就不会真正地听,大人完全把小孩排斥在他们的世界之外。有时候,中国的大人装着听小孩讲话,但实际上从来不会真听。在美国,就不是这样,小孩的意见经常会被接受。在中国,不管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以年龄来定其言论的重要性。为什么一个40岁的人必须听从,50岁的人呢?为什么小孩的意见就不能听呢?
在传统社会里,没有大学教育、没有许多书面传授的知识,人们都是靠经验来做判断,基本都要靠每一代的亲身试错来领悟世间的事物;再加上那时候的社会和生活状况变化很慢,没有太多新事物、新技术,所以,年纪越长的人,经验就越丰富,就越有智慧,大家多听他们的没有错。
不过,到今天大变化的时代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延伸,老年人的确不能像年轻人那么快地追赶时代,对许多新鲜事、新技术可能根本无法入门,对异族、对他人社会文化的了解可能也无法与年轻人比,所以,你说的对,在今天的世界上,年龄已经不是能力和知识的标志,两者的相关性甚至已经是负的,越老的人可能对现在的世界越不懂了。小朋友对新技术、新文化的了解和接受力反而最强。
尊老爱幼,有它的道理。但是,不能说为了尊老就可以随意地损幼。妈妈说,大人说话时,小孩不可以还嘴,不可以插嘴。但她怎么不说,小孩说话时,大人也应该听:也不能还嘴、插嘴呢?长幼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关系,不可以不尊重小孩。在中国社会,小孩,甚至年轻人没有发言权,不受到尊重,使得整个社会缺乏活力,不善易有创新,也不能培育全社会的思辨能力。处于这样社会里的企业,其长久投资潜力怎么会很高?还有就是,中国社会过于势利。如果一个大人告诉我‘张三这个人很好’,当我问他‘你为什么觉得他很好’,他会说‘因为张三上次帮过我’。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判断一个人好坏的时候,更多是看这个人有没有给过自己好处,而不是看这个人本身怎么样。我的感觉是,中国人看到的不是别人这个人,而是利益。
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的组建基础等,对商业模式当然有极重要的决定作用,因为现代投资者最喜欢的是业务的可复制性,最好是大规模的可复制性,这样公司就有巨大的增长前景。而增长前景是否能实现,又取决于这个社会里的人们是否有基本的信任基础,是否在血缘之外仍然存在起码的诚信基础,否则,一个企业业务的可复制性潜力再好,也难以组成相应规模的团队去实现。
投资者看重的另一方面是创新潜力。如果一个社会里,年轻人和小孩的地位总是最低,没有足够大的发言权,那么,年轻人再聪明、再有创造潜力,他们的机会和资源也会很有限。
我们当然很习惯以血缘、年龄建立的社会秩序,把“三纲五常”作为大家的行为规范。但是,血缘和年龄都是人无法选择的,完全由这种与生俱来的因素为基础构建的社会秩序,难道真的能“最好”?时代变了,组建社会秩序的基础似乎也该变了,基于自由选择的社会必然是以契约规范的社会,而不是以血缘、年龄规范的传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