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與朱淑真詞之比較
引言
在男女受到的教育不對等的古代,能以詩詞著稱於世的女性並不多,宋代詞壇恰好出現了兩位:李清照與朱淑真。前者號「易安居士」,著《漱玉詞》;後者號「幽棲居士」,著《斷腸詞》。兩者均屬婉約派詞人——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縝密,重視音律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柔婉。以下略就兩者的不同作簡單分析:
李清照
李清照生於書香世家,自幼沐浴在濃厚的文學薰陶下,不但父親李格非是學士名流,母親(或繼母)王氏「亦善文」。奠定了良好的家學基礎,典冊書史可以隨手翻閱,不受女教範圍所限,接受了全面教育,而且李清照記憶力好,可謂博聞強記。故而詩文中比喻故實,都不是陳陳相因的轉述,而有所新建。其中傳唱最廣該數<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的「綠肥紅瘦」,表現出對花不堪風雨的憐惜,也謂珍惜青春之歎。而在<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可以看到她率真無拘的生活:親近自然的同時可以飲酒作樂。
朱淑真
朱淑真生於官宦之家,擅詩詞書畫,所學雖屬於大家閨秀的培育內容,但因其被嬌養成長,因此亦有不容於世俗的大膽思想,特別是追求情愛方面。其中<清平樂·夏日遊湖>中「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雖是表達少女的天真活潑,但這種描述身體親密接觸的詞句挑戰了整個社會的禮教尺度。因而即使才學不俗,但生活作風飽受批評。
綜論
無論是李清照還是朱淑真,前期作品的風格都是相似的,包括取材及情感。其一是因為兩者的生活背景,受教育程度相若;其二是因為少女時期的朱淑真因為欽慕李清照曾多次前去討教,也曾慕名前往李清照生活或到訪過的地方。只是李清照的詞情感比較內斂,而朱淑真的詞情感則比較奔放。現析述如下:
[if !supportLists]一、[endif]李朱詞前期作品比較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少女懷春
少女懷春總是夢,在<點絳唇·蹴罷秋千>中,李清照的描寫活潑之中又不失少女的嬌羞:「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傳神地勾勒出對愛情抱有無限憧憬的少女形象。因為蕩鞦韆過後,汗浸濕了單薄的羅衣,髪絲披散,並不適宜見人,因此慌忙避開來庭院的客人,但藏於門扉的她又忍不住回頭看來者容貌,亦藉由嗅青梅的動作平復心情。這種欲拒還迎的姿態正顯女兒家的嬌羞。
而朱淑真<秋日偶成>的「未知心事屬他誰?」中,訴說了少女心事:表達出她對愛情的憧憬——「待將滿抱中秋月,分付蕭朗萬首詩」,她為自己描摹的意中人,是與她興趣相投、能詩善文、才情橫溢的男子。「初合雙鬟學畫眉」雖然直譯是解作剛成年便學會畫眉,但一如《離騷》的「眾女嫉余之蛾眉兮」,容貌姣好也可以指代美德,因而蘊含著: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繼而推及對愛情的追求。
[if !supportLists](二)[endif]笑臉如花
描寫戀愛中女子的姿態,李清照溫婉含情,<浣溪沙·閨情>的一句「眼波才動被人猜」將少女的矜持和嫵媚刻畫得惟妙惟肖。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泓秋水,蘊含著眼中深情怕被人看透的忐忑。
而朱淑真<清平樂·夏日遊湖>的「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則非常直白地表現出在意中人面前無所顧忌,被嬌縱的心情。也透露出渴望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心聲。
[if !supportLists](三)[endif]樂享愛情
李清照<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中:「買花」、「賞花」、「戴花」側面反映了李清照和諧的婚後生活。與花爭艷恰為夫妻生活添上一筆姿彩。
雖然朱淑真的婚姻並不美滿,丈夫並非志趣相投之人,甚至這也是她人生最哀怨愁苦的事,但婚後亦有<圈兒詞>一篇:綿綿悠長的情意浮現在字裏行間——「數不盡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兒圈到底」。
李朱二人後期作品無論是審美還是意境,都相差甚遠。李清照詞在抒發個人遭遇之不幸的同時,亦反映出社會動蕩及國家興衰,因而較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也就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單就<永遇樂·落日熔金>的「中州盛日……如今憔悴」幾句嗟歎,似乎慨歎的是美人遲暮,但又能看出盛世不復。甚至有<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這種氣象磅礴的作品,漁家傲將夢境與現實交融,把屈原的《離騷》、莊子的《逍遙遊》以及神話傳說譜入宮商,既是表述懷才不遇,亦是透露文章無力救國的悲涼,構成氣度宏偉的意境。
而朱淑真的詩詞情感滂湃但意境消沉,她集中表現對生活、對愛情的嚮往及追求,又坦白現實的孤單寂寞和苦悶哀怨。這種求而不得的愁苦浮於文面,故而讀來越感悲愴。朱淑真集中於個人小愛而非家國大愛,因此亦較李清照詞缺少文人氣魄,反而極富個人情感色彩。為了愛勇於面對流言蜚語:「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錯嫁恨難返之時:「爭奈醒來,愁恨又依然」;對愛的癡迷已經到了在夢裡也無法放棄追求的地步:「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李朱詞後期作品比較
愁緒
李清照<聲聲慢>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通篇愁苦,但以內心峻拔超脫的文人氣骨剎住了感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對國破的欲說還休是即使愁思滿溢,也無字詞概述。作品不僅反映個人的不幸,而且帶有深沉的家國之痛,將個人的不幸與國難家仇互為串聯,將內心情感化為文章,字字肺腑,句句鏗鏘。
而朱淑真<減字木蘭花·春怨>的「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五個「獨」足見其內心的淒涼。結尾一句「剔盡寒燈夢不成」,更是讓讀者仿佛看到了一個獨自悲傷的女子。她情感細膩,對季節的溫度、冷暖特別敏感。朱淑真的情感是積鬱在心頭的痛苦,經由筆墨揮灑於紙上,猶如江河缺堤,一發不可收拾,只能為之輾轉反側。
綜上所述,後期作品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李清照在朱淑真的「閨閣春怨」之上更添一份擔憂政事的文人氣骨。
參考資料:
夏承燾:《宋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
楊合林:《李清照集》(湖南:嶽麓書社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