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句解第七十九
作者:夫子音
《正蒙》句解第七十九大易篇第十四
【原文】:
《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
【译文】:
易经中不涉及有和无的道理,如果谈及有和无,那么这都是诸子曲解了易经的道理(易经也是讲自然之道,没有有无之分)。
【原文】:
《易》语天地阴阳,情伪至隐賾而不可恶也。诸子驰骋说辞,穷高极幽,而知德者厌其言。故言为非难,使君子乐取之为贵。
【译文】:
易经诠释的是天地之间的阴阳之道,它涉及到情感的真假,事物的隐显,这是不能够曲解的(易经的内容诠释的是天地之道)。诸子百家只会发挥自己的言辞作为,穷尽言论的巧妙之处,这只能让懂得仁德的人厌恶他们的言论(因为易经已经全部讲述出来了)。所以由此可知要制定某一种言论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能够让有德行的人乐于接受这种言论(所说的言论一定要符合天地大道,否则有仁德的人是不会接受的)。
【原文】:
《易》一物而合三才: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仁义德也,而谓之人。
【译文】:
易经这本书融合了天地人三种物象:而第一种物象便是循环不已的阴阳之气,它被称作天;具有刚柔性质的物象被称作地;而具有仁义的品德的物象,被称作了人(天地人相对应的也是阴阳,刚柔和仁义)。
【原文】: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撰德于卦,虽爻有小大,及系辞其爻,必论之以君子之义。
【译文】:
易经是为君子出谋划策的,对于小人是无法理解它其中的含义的,所以才会在各个卦象当中施予有修养人的品德,虽然爻辞有好坏轻重的厉害关系,但是每个爻辞里面,一定是在宣扬君子行为处事的义理(易经遵循天地义理,所以它宣扬的还是君子的行为)。
【原文】:
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
【译文】:
一个物象它有两个体性,这就是太极的意思,阴阳两气组合成了天道的运行规律,这也是四象生成的原因;刚柔属于地的本性,所以仿效地的法则运行;仁义属于人之道,这是本性被确立的前提。天地人三才都有他们相应的两面性,这里都暗含着乾坤的道理在里面。
【原文】:
阴阳、刚柔、仁义之本立,而后知趋时应变,故“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译文】:
阴与阳,刚与柔,仁与义的根本确立以后,才能预知事物以后发生的变化,所以说乾坤摧毁了,那么易经也就不存在道义了。
【原文】:
六爻各尽利而动,所以顺阴阳、刚柔、仁义、性命之理也,故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译文】:
每一卦中的六爻都是在发挥各自作用的领域里而正反互动,所以会遵从三才之理,也是三才所包含的道理得到实行。
【原文】:
阳徧体众阴,众阴共事一阳,理也。是故二君共一民,一民事二君,上与下皆小人之道也;一君而体二民,二民而宗一君,上与下皆君子之道也。
【译文】:
每一卦中的阳爻决定着阴爻的变化,所有的阴爻都要为阳爻服务,这是天地之理。所以如果有两个君主统领一方民众,而一方民众侍奉两个君主,就会出现上下相互利用的小人之道;如果一个君主体恤两处的人民,两处人民都能共同遵从一个君主管理,那么上下一心国家得到治理,属于君子的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