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命中的达人们(11)
11.严武之三:半生的依靠
严武离开了长安,开始了三次镇守四川的辉煌生涯。
有时候,历史真的很怪,人生也更怪,历史人物的聚聚合合,竟像冥冥中注定一样:在同一个地方一起开始,又在另外同一个地方一起结束。
几乎几年间,四川这个地方迎来了房琯,严武,然后,杜甫来了,高适也来了,又过了几年,岑参又来了。
严武到四川,第一次是遭贬,出任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使,不久调回京,任职时间很短。随后两次到四川,却只有一个使命:打仗。也就是说,朝廷需要他发挥童年就拥有的本领:杀人!
第二次是761年十二月,被任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并使。
此时,吐蕃屡屡犯边,西南边陲烽火燎原,唐室为了对付吐蕃,合剑南、东川、西川为一道,支度、营田、招讨、经略等统为一体,把拱卫西南边疆的大任交给了严武。
但长安城里的朝廷似乎更离不开他。762年四月,唐玄宗、唐肃宗父子相继去世。严武被召回京,命他充陵桥道使,监修玄宗、肃宗父子的陵墓。
新皇帝即位,首要任务是安葬祖父和父亲,修墓,是朝廷压倒一切的任务,这样重要的任务,新皇必须交给最能干、最信任的人。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严武在朝廷眼里,已经不再是那个“沙龙”里空谈的嘉宾,已经成了朝廷的擎天之柱。
严武十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但需要严武的地方太多,严武分身乏术。
他前脚离开四川,四川就乱成了一锅粥。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勾结邛州兵占据西川,扼守剑阁,通往京城长安的道路阻塞。不久,吐蕃内犯,攻陷陇右,直通长安。蜀郡西北部的松州、维州、保州等地都被包围,后来终于陷落。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提一个名字。虽然我们想“为名人避讳”,但他的名字实在不能回避,他几乎与我们本文涉及到的所有人都有太深太深的关系。
这个名字叫高适。
高适这个人,我们另有专门章节讨论,此处不再细论。
我们此处只想强调一点:高适其实是高人。他阻止过唐玄宗分封诸王,差一点消弭了大唐安史之乱时期的东南内乱;他平定了永王李璘的反叛,以一己之力安定东南半壁江山。代宗年间,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是唐代著名诗人中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旧唐书》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但高适有万分尴尬的时候。
严武离开成都,接任严武成都尹的正是高适。
但高适镇不住四川,想造反的反了,想犯边的犯了。高适很不情愿但很无奈地获得了后世学人送给他的另一个封号: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高适欲哭无泪:不是我不行,是严武太行。不是严武太行,是我杀人不行。
对呀,连平头老百姓都不愿拷打,他愿意杀人?严武是谁?八岁就抡铁锤了!
朝廷于是再命严武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于764年初第三次入蜀。
严武抵御外患的本领比高适高明。764年七月,他率兵西征。九月破吐蕃七万余众,拿下了当狗城(四川理县西南),十月又拿下盐川城(甘肃漳县西北)。同时遣汉川刺史崔旰在西山追击吐蕃,拓地数百里,与郭子仪在秦陇一带主力战相配合,终于击退了吐蕃的大举入侵,保卫了西南边疆。
征战途中,严武写下了记述这次战争的《军城早秋》一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诗的前两名表面写景实则暗喻敌军已经进犯边关的形势。后两句表现出诗人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抒发了大获全胜的信念。杜甫称赞严诗说:“诗清立意新”。而且还奉和了一首《奉和严大夫军城早秋》:“秋风袅袅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外城。”
杜甫姗姗来迟。其实,他早就在那里,在成都,在严武的眼皮底下。
但两个人自长安一别,个人命途的差距天壤之别:一个,四海飘零的孤客,一个,权势滔天、位极人臣的封疆大吏。
“只要我愿意,你都是我的朋友,不管你头戴王冠,还是沦落红尘。”许多年前,我读到过这个句子,虽然已经找不到出处,但我相信,它说的是严武和杜甫。
严武也许是因为忘不了杜甫,长安城救房琯,奋不顾身,杜甫这个朋友可交。
也许严武本人有一种侠义心肠:你是我的朋友,为朋友,应该两肋插刀。
我想起了两个汉字:“忘”和“忙”,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真是博大精神的文化,他们共同揭示了古老中国人际关系的最隐秘的原则:我常常忘记你,其实是因为我心里没有你;我常常说我忙,其实还是因为心里没有你!“忘”和“忙”,都是心里没有啊!
严武真的很忙。那么大的地盘,那么多的对手,那么多的百姓,他要日理万机。但他一遍又一遍去看望杜甫,虽然有时带去的东西太平常:酒、肉、粮食和银子,没有鲜花和奖杯,但那实实在在是在救老杜的命啊!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想象严武看望杜甫时的情景,那是什么样的盛况!
“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杜甫《严公枉驾草堂兼携酒馔》)严武不仅带着酒馔,好像还带着锅碗瓢勺,就在江边的竹林里与杜甫纵饮起来。他的骑着骏马的扈从卫队一排排簇立在花丛旁边,像屏风一样将二人围在一起,恭谨严整,鸦雀无声。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这句诗都说是杜甫凄酸的反语,但你难道读不出老杜对严武的生命依靠?
后来,严武多番相劝,并上表朝廷,为杜甫争取到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于是,世间才有“杜工部”这个响彻云霄的称呼。
但天不佑杜甫,天不佑严武。永泰元年(765),严武不幸突患疾病,死于成都。年仅39岁。
但严武死后平不平静:新旧唐书出现了“严武欲杀杜甫”的记载;
《太平广记》“严武盗妾”的故事惊人的结局出现了:那个被杀的女子三十年后寻仇来了。
我始终觉得:诋毁严武,是在侮辱杜甫。这开始动摇我对历史学家关于“文化名人”的态度的观点了(详见李邕章节)……
这正是:大明宫里并肩行,房相坐上笑风生。
肝胆相照蜀江畔,诗酒相属府幕中。
他日万险眼底烟,今朝倥偬须同行。
千秋风流入青史,功过是非任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