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赏析(2)——欧体楷书
以下评品,纯属个人喜好。
一、欧体风格
01、卢中南
硬笔书法赏析(2)——欧体楷书1950年生,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毕业,师从欧阳中石先生(中国书协主席,北师大书法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硬笔委员会副主任,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卢中南是我认为欧体硬笔字写得最好的书家,硬笔欧楷无人可及。也是我最崇敬的书家,不激不厉。点画精致而有韵,结体严谨而自然,看不出刻意为之的痕迹。
02、杨济川
硬笔书法赏析(2)——欧体楷书1932年生于江苏盐城。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钱江书法研究会理事,浙江省逸仙书画院、江南书画院和浙江省六和书画院特聘书画师。第三届中钢赛一等奖。
这实际上是一幅毛笔小楷,杨济川现在被誉为江南小楷第一人。网上没查到他的钢笔字,我湖北老家有他的钢笔字帖(是当时楷书五大家的套装:刘惠浦、薛平、杨济川、张秀、王介南),可惜不在手边。观其小楷,可以大致看出其风貌,主要是钟绍京《灵飞经》的结体和笔意,但明显没有《灵飞经》的修长秀丽,有些是欧阳询《九成宫》的点画,却又少了那种刻意的精致,写得较随意,而且结体也没欧字的险峻,而是加上赵孟頫的圆熟。但他早年的硬笔楷书,大部分保留着欧字的规范挺拔,我很是欣赏。
03、金泽珊
硬笔书法赏析(2)——欧体楷书1972年生,黑龙江书协硬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绥化市书协副主席。第八届中钢赛特等奖。
金泽珊的楷书,点画精到,而又不死板,还带了点魏晋的随意风格,很耐看。只是个别字处理不够精细,如第四列的“落”、第六列的“笑”、第八列的“哭”的捺画略显僵直。第七列的最下面的“余”的左点处理明显失误,显得突兀。还有第四列的“托”左右结体有点开,显得散。当然,总体很好的,不能求全责备,我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写单个字或许能达到,但整篇地写就不行,这就是高度,是需要长期训练的)。04、孙光松
硬笔书法赏析(2)——欧体楷书湖北潜江市书协理事,潜江市硬笔书协副主席。第七届中钢赛特等奖。
孙光松的字则基本上是欧体风格,与下面贺东祥的字更接近一些。点画处理非常精细。除了“走之底”写得有点生硬。结构太工整,少了些欧阳询的峻拔之势。
05、贺东祥
硬笔书法赏析(2)——欧体楷书1968年生,浙江省硬协理事,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硬笔书法评委。第八、九届中钢赛一等奖。
贺东祥的楷字总体上应该与金泽珊、孙光松不相上下。在点画以及结体处理上与孙光松接近,但更宽博一些,带点魏晋小楷风味。有一些字处理不精细,如上联第一列倒数第二外“茫”字,为了与上面那个“茫”不雷同,将中间的一点一横写成“人”字处理,古人那里也经常如此,只是那个捺笔用了正捺,拖得太下,使得整个字布白不协调,古人多用反捺。下联最后一列起头的“雁”字,里面的笔画与“厂”字头的横靠得太近,使该字看起来显得臃挤。还有下联中第一列倒数第三个“滚”字,与下面那个“滚”求差异,上面这个用了正捺,但抬得过高,显得张扬。
06、唐国生
1967年生,1990年毕业于蒙古师大汉语文学系,2003年结业于杭州第二期中国硬笔书法师资培训班。浙江葫芦岛市硬协副主席,中国硬笔书法等级考核葫芦岛培训基地教学部主任。2006年第十届中钢赛特等奖。
唐国生的这幅字是典型的欧体,结体瘦硬,还带有那种挺拔的味道,只是不够成熟,有点稚嫩。有些字结体过于瘦高,如第一列的“落”、第二列的“旧”、第三列的“守”、“方”、第四列的“荫”、第五列的“罗”、“暧”、第六列的“虚”、第七列的“樊”、“里”。尤其是上面有字头的字,如“落”、“羁”、“旧”、“荫”、“罗”等,给人感觉字头似乎是强加上去的,不要字头更合理。“樊”、“里”是下部写得过大导致。另外一些撇,写得时候起笔过早,导致纤弱无力,如“簷”、“巷”、“虚”、“樊”、“里”。第一列中“爱”的撇是写失败了,太直。还有两个错字:“爱”字的撇出头到中间“心”字内去了,要出头则须“心”字少写一个点,要么不出头。虽然我在评价,但要我写,我却是写不来的。
07、田英章
硬笔书法赏析(2)——欧体楷书1950年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书法研究生。曾担任国家人事局《国务院任命书》专职书写员,第一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
田英章也是欧体字的较高水平,毛笔书家,亦写硬笔。但个人认为其硬笔不及毛笔,结体非常均称,但缺失了韵味,有点圆滑俗气。我不喜欢这种圆熟。
08、顾仲安
硬笔书法赏析(2)——欧体楷书1956年生。中国硬协副主席,中国硬协资格审查委员会副主任。第一、二、三届连续三届的最高奖获得者。
顾仲安也是非常出名的硬笔大家,但我却不喜欢他的字,关键是看不懂。点画很爽利,很硬朗,每一笔都很饱满。很有硬笔字的特点,感觉摆脱了毛笔字的影子。再看不出其它的了,我也看不出来源师承。看来我的水平还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