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停止讨好》关注内在真实的自我
清晨起床对着镜子精心拾掇,确保把自己理想的形象呈现给别人;买衣服的时候,在试衣间里对着镜子看试穿效果;公共卫生间的洗手池上方都有镜子,这样就可以对着它调整自己的状态,准备好重新走向人群。
我们从不质疑镜子,我们相信它。我们认为反射成像是分毫不差的。
研究表明,婴儿在18个月左右就开始在镜子里认出自己,但他们并不会用镜子来批判自己,他们只是在想:“那就是我!”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们就越来越愿意拿镜子里的模样和自己想要的模样做比较。
如果匹配的话,那就好,如果跟自己想要的不一样,我们就会泄气。但如果镜子是错的呢?
比如哈哈镜,这些镜子是扭曲的:有的镜子让我们看起来又高又瘦;有的镜子让我们看起来又矮又胖。我们看到这些会哈哈大笑,因为很明显,镜子是扭曲的,这不是真实的我们。
由此可以想到的问题是,我们从很小开始就相信,别人的意见不是哈哈镜,而是像一面真正的镜子那样准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会让他们的意见成为自己的镜子。
而实际上别人的这些观点可能就像哈哈镜一样,其中的扭曲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可我们却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开始取决于别人怎么想,或认为别人怎么想。
我们把自我印象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如果他们看到我们做的事情,他们肯定会用我们评价自己的方式来评价我们。
当别人看着我们的时候,我们以为他们看到的,正是我们看到的,他们思考的,正是我们所想的,如果我们对镜子里的自己非常不满,我们相信其他人也一样。
婴儿出生时几乎不具备任何能力,不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必须有人替他们做这些事情,否则他们将无法生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开始学习自己做事情。作为父母,我们会继续陪伴并帮助他们,但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
对孩子们来说,他们的目标是融入社会,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们的“镜子”关注的是内在真实的自我,而不是外在别人的评价。他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别人的意见中寻找安全感,这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成长过程,也是健康的。
健康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认可自己,他们能够认识到,他们的价值在于他们是谁,而不仅仅在于他们能做什么。
他们的“镜子”关注的是内在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看法,他们有内在的安全感,因而能够客观地分析别人的看法,这份从容淡定就是他们分辨事实的标尺。
如果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我们就能辨别这些信号是否准确。但是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安全感,我们就会看向错误的“镜子”,如果自己的“镜子”罢工了,我们只好借用别人的“哈哈镜”来判断是非正误了,这也是“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毁掉了自己的生活,披着伪装,时刻保持警惕,压抑情绪,把自己消耗殆尽。
我们可以透过一面准确的“镜子”,认识真正的自己,以及这个“真正的我”对于未来的意义。
当你身心足够健康,可以关注他人、帮助他人时,你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平和,过上满意且平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