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案例探讨 || 一元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
在案例中,这一元钱作为小梁和小刘的特定连接点,是具有魔法的。
它能让一个没有内在约束力的孩子自律自制,有成就感,有尊严。
这一元钱是小梁和小刘的君子协定,是小刘遵守距纪律的荣誉勋章,是小梁和小刘探索解决问题的尝试路径。
它又能让小梁和小刘渐行渐远,各生怨言,给小刘的积极蜕变成长之路按下暂停键。
钱还是那个钱,小刘却不再是原来的小刘。一元钱成就了小刘的自律自制,也带来的小刘的自暴自弃。
让这一元钱拥有如此大魔力的秘诀其实是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三大流派。
一、行为主义的条件作用
我看到这个案例,脑海中立马联想起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在乡村养病,但附近的小孩很喜欢在老人家附近玩耍,于是老人把孩子们都聚在一起,说谁的声音最大就有奖赏,并根据他们的吵闹程度给予不同的奖励,在孩子们都习惯有奖励的时候,慢慢的老人就不再给奖励。
孩子们就想,你给我钱,我为什么给你吵,之后就没有在老人家吵了.
无论是案例中小梁还是故事中的老人都在强调外在刺激对人行为的强化。
小梁用1元钱进行“正强化”,老人取消奖励“负强化”。
小刘和孩子们的行为在他们的观念只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小刘和孩子们是是“踢一脚,动一下”的惰性物质,而不是具备自我教育力、自我成长力的人。
二、认知心理学的意义建构
小刘渴望的是这一元钱的物质奖励吗?案例中没有直接描述,但仔细阅读文段,有三处细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小刘果断答应了。这节课,他果然没有说与课堂无关的话,还发言了呢!”
2.“小刘同学一开始是不乐意的,觉得这一元钱是自己赚的,且同桌也同意了,他也做到了。我劝到:‘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课堂上你本来就应该安静学习,不该扰乱同学。你们是平等的,你的同桌没有义务给你钱,你不应该收她的钱。快把钱还给她。’他点点头,把钱给了小梁。”
3.“梁同学又找了刘同学几次,希望小刘把钱收下,但是小刘都拒绝了。小刘没有再收钱,但是课堂上比以前更糟糕,不但不听讲,且说得更厉害了。”
只要不说话就能得到一元钱奖励,但是小刘还积极发言;老师用同学之间是平等的话语说服小刘把钱还给小梁,小刘认同并执行;小刘拒绝一元钱,课堂表现更糟。
结合以上分析,一元钱在这里已经超越它原本价值,被小刘赋予特殊的意义。
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通过“同化”与“顺应”和外界环境发生作用,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与此同时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
在小刘眼中他也许认为这一元钱是外界对自己的挑战与信任,是对他成长与改变的关注,是新我战胜旧我的勋章……他不是在被动的接受一元钱的物质奖励,而是借助一元钱满足获得尊重、实现价值的高层次需求。
当老师打破小刘的“图式”,告诉这一元钱,是他和小梁天然不平等的佐证时他斩钉截铁的选择拒绝。
正如郝晓东老师所说:“每个儿童都存在自卑心理,都有对优越感的内在渴求,所谓的问题学生其实就是以错误的方式追求优越。”不管是接受一元钱证明自己,还是拒绝一元钱放任自流,都只不过再次证明了“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观点。
两种完全相悖的理念的碰撞翻车,老师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发展心理学的融会贯通
没有智慧的好心时常带来灾难。那么,老师面对小梁和小刘这样的孩子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学生隐蔽的需求。
童年期 (6 ~11)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这就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任务和活动中提高自我效能感,提升自信心,提高学习力,激发探索欲。
根据莎提亚疗法提出的冰山理论:“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也就是心理学家荣格所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被显化为你的意识时,它就是你的命运”。小梁自掏腰包,希望不被打扰背后是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渴望;小刘接受一元钱和拒绝一元钱背后是希望被看见,被尊重,被肯定的渴求。
两种需求殊路同归,均指向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其次我们要了解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因材施教。
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8种智能。这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天赋没有好坏区分,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被看到,就变成了光明,变成了生的能量,如热情与创造力;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不被看到,就变成了黑暗,变成了黑色的、死的能量,如怨恨与破坏力。黑色的生命力向外表达,就变成了对其他人的一个攻击,如怨恨、愤怒、鄙视、讽刺等;如果向内攻击,就会变成羞耻、内疚、自嘲等。但黑色的生命力,如再次被看见,那么它又会转化成亮色的生命力”。
每个人天生有自己喜好的学习风格。看见孩子的天赋和能量,了解不同孩子的不同学习风格,提供多种学习路径,因材施教,在教学设计中糅合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三种课堂要素,小组合作,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我相信这一定会比一元钱更有魔法。
研讨案例——
请收下这“一元钱”
新学期刚开学,重新调换了位置,小梁和小刘做同桌。小梁爱读书,爱学习,小刘不爱学习,自制力有点差。
第二节一下课,小梁高兴地对我说:“老师,你知道吗,我和同桌约定,只要他一节课不说话,认真学习,我就给他一元钱,他果断答应了。这节课,他果然没有说与课堂无关的话,还发言了呢!我就给了他一元钱,他拿着了。”
“你准备一直给他吗?”
“是呀!只要他上课不说话,我就给他。”
“你有那么多钱吗?”
“一天不就是6元钱吗?我有。”
“那你算过一周需要多少钱吗?一个月呢?一个学期呢?”
“我没有想那么多,我只是想让我的同桌不要打扰我,仅此而已。看到他为了这一块钱,憋着不说话,把脸都憋红了,我觉得给他一块钱也没什么,不就是一块钱吗?”
“我觉得他的学习不需要你来买单,让他把钱还给你。”
然后把小刘叫过来,向他核实了这件事情后,让他把钱还给梁同学。
小刘同学一开始是不乐意的,觉得这一元钱是自己赚的,且同桌也同意了,他也做到了。我劝到:“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课堂上你本来就应该安静学习,不该扰乱同学。你们是平等的,你的同桌没有义务给你钱,你不应该收她的钱。快把钱还给她。”
他点点头,把钱给了小梁。
梁同学认为,我既然答应了给他钱,就应该兑现我的诺言,不需要他还。所以,她又找了刘同学几次,希望小刘把钱收下,但是小刘都拒绝了。小梁一直心不安。
小刘没有再收钱,但是课堂上比以前更糟糕,不但不听讲,且说得更厉害了。
随后,我就给小刘调换了位置,把小刘调到了第一排,坐在老师的眼皮底下,试图通过老师的监管让他好好学习,不影响其他同学。
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我感觉不恰当。那么,再遇到类似的事件,班主任该怎样处理呢?小刘因为一元钱就能管住自己一节课不说话,说明他还是有自制力的。对于像小刘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奖励措施,正确引导呢?希望各位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