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可说与有法可依——作文教学点评

2017-09-25  本文已影响0人  储建明
有话可说与有法可依——作文教学点评

4月20日,观摩了初中语文新秀培训班的两堂“读后感”写作课,一堂是习作指导课,一堂是习作评讲课,正好可以从两堂课中来讨论一些想法。

谢老师一反常规的读后感指导格式,别出心裁地安排了心灵共鸣、心灵悸动、寻根究底、展开联想、回味反刍、妙语精评五个环节,帮助学生从阅读作品入手,寻找感触点去分析理解其原因,引导学生从相同、相关、相反等角度去思考问题,给学生注入了较多的兴奋剂。

倪老师的读后感讲评把重点放在选材与评析的修改上,在“佳作亮相”过程中针对其中一篇作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分析和修改,提供了“因果分析、假设分析、点面分析”三种写法,体现了实践指导的意义,让学生在赏析与练笔之中提高写作的能力。

从两堂课的当堂情况来看,教学目标清晰,教学效果也不错。前堂课侧重于让学生“有话可说”,后堂课侧重于让学生“有法可依”。需要讨论的问题是,有话可说与有法可依,能不能更具针对性,更具灵活性,更具发展性。

有话可说与有法可依——作文教学点评

让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读透原文,才能寻找出自己阅读之后的感点去联想和想象,去完成自己的作文。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读懂和读透呢?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阅读理解和认识表达,日积月累,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一般来说,平时的语文教学如若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和深入探究,一旦进行读后感的写作,就很少会存在读后感指导难的问题。至少,学生能够从阅读之中找出属于自己的感点去写作。谢老师为了使课堂具有完整性,用自己的一篇下水作品《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来做范文,让学生从思想感情、描绘场景和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选择,学生更多的是选择了前两者,这是因为初中学生更多地注重内容的挥发,注重立意的思考,这也无偿不可。问题是,谢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停留在浅表语言或空泛语言的层面上,有说“只有沧桑才会有深刻”,有说“应该好好回忆时间是怎样流失的”,教师没有继续引导学生去发现什么样的经历是深刻的,什么样的事情是遗憾的,没有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生活的意味和意义。

写作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在作文指导的时候,如果不能发动学生进行具体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就难以达成写作指导的要求。王栋生老师有一次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学生反映没有什么好写,生活没有什么意义,王老师就让学生写“没有意义的一天”,要求学生将没有意义的一天之中的事情写出来,什么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在写作之中发现这些没有意义的生活一旦要进入写作内容,就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就要组织好这些材料,写的是没有意义的事,但写完之后,明白了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有很多内容原本是有意义的,只是自己没有认真地体会与发现。原来,写作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观察者,一个有心的思考者。读后感写作指导,同样需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

有话可说与有法可依——作文教学点评

让学生“有话可说”,还要让学生“有法可依”。谢老师的几个教学环节,其实就是读后感“引、议、联、结”的新思维和新模式,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就在其中,这是很不容易的。只是在指导写法时,还需要注意点拨和诱导。比如,在学生归纳自己的思考时,一些学生的语言很有形象生动感,教师没有及时的肯定和强调,也没有让学生进一步说出思考的原因,所以就没有典型的启发价值,大家的受益面就不大。倪老师的作文评讲课中,最成功的是让学生针对平时习作中的一段文字进行当堂修改,由原作中提到的新东方集团总裁俞敏洪关于成功经验的谈话引出修改的话题,认为原作之中接下来的语言空洞无物,于是教师提供了俞总的一些原始资料,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内容阐释“心动不如行动”的道理(这是阅读了一则寓言故事之后的共同观点)。教师通过投影分析了因果分析、假设分析和点面分析的实例与写法,从展示的两则修改稿看,学生的练笔效果是明显的。然而,由于教师急于指导学生修改原作,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材料搜集的指导教学,就使得第一步的“有话可说”流于形式。事实上,原作学生谈到了引用俞敏洪的“现在的年轻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的起因是因为看电视访谈节目中看到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生活积累的案例,且不谈访谈节目本身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作用,也不谈这位学生恰到好处地引用到作文之中,只看这位学生能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一点就应该大加赞赏和鼓励。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既然要改变作文空洞无物的现象,接下来怎么办?教学自然可以转换到去书籍之中、网络之中、生活之中搜集和整理的话题,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如何扩大见闻和提高修养,然后才是如何提炼和加工的技法问题。更何况,我觉得原作为了集中论证自己的观点采用了扩展议论的手法并过渡到下一段的具体实例,本身也是一种很不错的写作结构。

王栋生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联想的时候有一个经典的作文教学案例,他让学生说说在什么时候看到了窗外的那一棵树,从树的身上想到了什么,在不经意的生活之中培养自觉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读后感写作,同样需要让学生懂得“前引、中延、后应”的道理,尤其要让学生从自身生活经历之中寻找阅读联想的材料,使自己的感想与原文之间产生碰撞和共鸣。

“读后感”是一种共鸣式写作教育,是启发学生读出情感共鸣和情智共鸣的过程。先是一种感动,再是一种感悟,真正在阅读之中消解和感化自己,才能写出优秀的读后感。

有话可说与有法可依——作文教学点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