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和抱怨说“再见”
前段时间,发现自己身上负能量着实有些多,看不惯这件事情,看不惯那件事情,还总是忍不住会抱怨几句。发现自己这个问题之后,想着不能这样下去了,突然想起有个 “不抱怨运动”可以调节下自己的情绪。为了得到“不抱怨运动”运动中需要的紫手环(随书赠送),“捎带”着买了这本《不抱怨的世界》,确实有些买椟还珠的感觉。本周把这本《不抱怨的世界》读完,感触颇深。
“如果你看不惯某种东西,那就改变它。如果你无法改变它,那就改变你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马娅﹒安杰卢。
一、我们为什么会抱怨?
每天我们会说多少句抱怨的话?很多的时候,我们说的抱怨的话比我们自己意识到的要多的多。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抱怨?书中列举了我们抱怨的原因,“寻求关注”、“推卸责任”、“引人艳羡”、“操纵力”、“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寻求关注。人类天生有一种需要获得别人承认的需求。受到别人的关注使我们感到有安全感,受到了别人的关怀。人们往往抱怨天气、工作、爱人、孩子等去获得别人的关注。对于这点我脑海中立刻浮现了很多人“指点江山、侃侃而谈”的样子。很多人,尤其是退休后聚在一起一定会批评这个、谈论那个,说这个不好,说那个应该怎么做,这些“抱怨”的本质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
推卸责任。很多人抱怨是为了为自己的无能寻找借口。他们会责怪他人,责怪大环境,责怪父母,责怪经济形势等。他们沉浸在这种责怪中不能自拔。
引人艳羡。有些人抱怨是为了自夸,以此表明自己并没有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
操纵力。抱怨是获得操纵力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抱怨竞争对手的缺点和弱点,来赢得听众的支持。这一点,在总统竞选中是常用的一种手段。
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与那些通过抱怨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的人不同,那些通过抱怨为自己的欠佳表现找借口的人是在事情发生后才抱怨,希望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二、抱怨真正能带给我们什么?
上面说完抱怨的成因,但抱怨真能带给我们想要的释然和安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抱怨只能带给我们“疾病”,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被医生诊断只患有普通疾病的病人,坚信自己马上要去世了,结果两周后真的去世了。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否认精神世界和身体世界紧密的关系了,那些长寿的老人往往都是心态平和的人,而被抱怨、生气、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围绕的人,身体上也会被各种疾病缠身。
此外,抱怨也并不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和解脱。曾经有一种“发泄疗法”大行其道,甚至国外有一种专门的店就是让顾客砸东西发泄情绪的。但实验证明,发泄完情绪的个人,负面情绪要比未发泄情绪,安静思考的人更加的强烈。所以抱怨不但不能给我们精神上带来愉悦和解脱,反而会让我们的精神上的疾病愈加的严重。
三、告别抱怨的四个阶段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抱怨不好,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 “不抱怨运动”确实是一个告别抱怨的好办法。这个“不抱怨运动”很简单,你在手上佩戴“不抱怨紫手环”(也可以用皮筋代替)后,一旦说了“抱怨”的话,立刻把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直到连续21天没有更换手环。手环只是一个媒介,因为有它的存在,能够让你意识到“抱怨”,并最终养成不抱怨的习惯。这也就是告别抱怨的四个阶段,“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和“无意识的有能”。
“无意识的无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抱怨;“有意识的无能”,意识到自己在抱怨;“有意识的有能”,有意识的在控制自己抱怨的行为;“无意识的有能”自觉的不去抱怨。最终,我们要达到告别抱怨的目的。这之后我们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加美丽,就连“运气”也会变得更加的好了。不信的话,可以再去看看《秘密》这本书,它们实际上说的都是同样的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