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随流水20-10-26
10月26日,九月初十,周一,阴,13至24日
6点起。昨晚临睡前看了部日本电影《幸福的面包》。睡梦里都弥漫着淡淡的麦香味。起床后,每一个动作都变得轻柔,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这就是“岁月静好”吧。女人,大脑简单的好。一部情节平淡,略带点心灵鸡汤意味的电影,就能带来如此大的满足。观影与读书,我选择的难度系数有天壤之别。我读的书几乎都是烧破脑的。而电影却喜欢看轻文艺的,小清新、小感伤,抑或是无厘头的搞笑片。我忍受不了跌宕的剧情和激烈的音效,战争片、恐怖片、悬疑片以及一切打打杀杀的血腥场面,都会令我的心脏受不了。我只在看电影时,像个小女人。看电视更是白痴级别。每周,我只收看一个节目《非诚勿扰》,已连续追剧13年。读书时,只每周六看一晚电视。这项纪律一直保持至今。
看完这部电影,启动了一个梦想,或者说这个梦想一直停息在心底,此刻再次提起——我也想开一间面包房。像电影里的主人公,只制作最简约的黑咖和带着四季味道的欧包。简约并不简单,简约的形式中包含着极致的味道。让人尝上一口,就会闭上眼睛,深吸口气,由衷赞叹“好吃”。美味如香气顺着食道涌向各个神经末梢,激起周身的愉悦。啊,太美了,这简单却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唤醒肉体里的乡愁。仅仅满足口腹之欲的美食,总是以各种浓烈刺激的味道来吸引人,吃完后,腹胀心空。最高级的美食里,深藏着母亲的身影,咬上一口,重回孩提时代,你想终身倚靠它。我今后制作美食也要朝着这“人之初”目标努力。网购欧包的发酵籐篮和一本制作欧包的书。花费84元。
上周,整一周的时间都在读一本书——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读了三分之二。冯先生说,书可分为三类:精读、泛读和翻阅。精读的书,一定要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泛读的书,可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翻阅的书,就像看报纸,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每个人的专业取向和阅读层次不同,三类阅读的区分,也无人人通用的标准。喜欢文学的人,那这类哲学书仅供翻阅了。喜欢哲学,且精通经史子集的,此书也归入翻阅。若略读过冯友兰专著的,此书亦翻阅即可。若主意在研究中国哲学,则可视此书为参考书,泛泛而读。若主意在专攻冯友兰,则此书可作入门之作精读。
我明知这是一本编得较差的书,可艰深的文字理解起来费力,故只得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读。有几篇文章反复读,因为它们启发了我的思维,解决了读《论语》时的一些疑难。同时,我也想学习大师们作文缜密的逻辑、精准的表达以及干净的用词。我既已立意要学做说理文,语言关的训练必须注重。
深受启发的两篇文章《存诚敬》和《境界》。读《论语》时常遇“敬”字,人际关系的“敬”与今义相同,如“门人不敬子路”、“上好礼,民莫敢不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这些“敬”,都是尊敬之义。而与做事相连的“敬”字,如“敬事而信”、“修己以敬”、“君子敬而无失”、“为礼不敬”、“居敬而行简”、“事思敬“等等,当作何解呢?冯先生说“常提起精神是敬”,“执事敬”,就是把这件事“当成一件事”做,全副精神贯注其上。敬就是专一。伊川先生说:“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朱子说:“主一只是心专一,不以他念乱之。”又曰:“了这一事,又做一事。今人一事未了,又要做一事,心下千头万绪。”敬字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专注于当下。前几天谈到“有所为而为之”和“无所为而为之”,我想有一个现实的目标,会为行动提供物质的动力。凡事最好是从“有所为而为之”开始,但在做的过程,又当忘记那个“有所为”的目标,收敛心神于所做事上,进入“无所为而为之”的境界。冯友兰说欲达“无我”,必先“有我”,亦是同理。“无我”之后,成就“有大我”。“无所为而为之”后,必能实现“有所为”的目标,但此时的收获已超越于目标之上,更多的是身心上的满足。若手里在做着这件事,心里一直考虑着成败得失,就不是“执事敬”。譬如一个人在读书,其心却不在书上,一心以为鸿鹄之志,虽则志向远大,然读书不敬,读书不敬者,绝不能了解他所读之书。又譬如写日记,日记虽不是正式文体,然用心作之,亦可为好文章。若因其非正式而草草为之,则无能得写作之乐。“执事敬”者,每做一事,皆能尽兴。“执事不敬”者,则做与不做,皆满心雾数。人做一事,将气力用尽,胸腔中再次鼓起的是新生的朝气。若做一事,只用三分之一的气力,则胸腔中始终是陈气与新气杂糅,势必降低活力。故冯先生说:能敬底人自然有朝气,而怠惰底人都是有暮气的。
儒家将“敬”字,视为一项修行的工夫。佛教讲“主静”,儒教讲“主敬”。两者之同在于,皆为“令自家思虑精神尽在此”。之异在于“主静”,是于日常活动之外,用静坐的方式来训练心神收敛。而“主敬”则可随时随地于事中修行,随时随地都能收敛心神于事上,专注于当下。朱子说:“敬字真是学问始终,日用亲切之妙。”立身处世,是圣学之始,超凡入圣,是圣学之终。二者均须用敬,所以敬字真是学问始终。
冯先生在谈到四种境界时,说,境界有久暂,一个人的觉解虽有时已到某种程度,因此,他亦可有某种境界。但因人欲的牵扯,他虽有时有此种境界,而不能常住于此种境界。人欲常住此种境界,当需另一种工夫。伊川先生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致知是增进觉解,而敬即用一种工夫,以维持增进的觉解所使人得到的境界。
学儒者岂能不修“敬”。反思自己的行事作为,离“敬”远矣。清高自大,待人不将人端在心上,是对人不敬。做事时,常眼高手低,于不喜欢却必须做的事,敷衍应付。于喜欢却不自信的事,又力不从心。已许久未能享受那种将自己彻底腾空的成就感了,将之归罪为年老体衰,而一任自己萎靡下去。而今明白,只需修炼一个“敬”字,不怠慢、不放荡,有朝一日,必又能朝气蓬勃、容光焕发。
先从以下几件事上修“敬”:
1、早起
2、认真写日记
3、用心做早餐
4、训练自由泳
5、以作品的形式练习书法
晨起一壶暖胃的姜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