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别人才是真的你
叔本华有一个关于人性经典的论述: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特别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实际上:
你眼中的你不是你,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真的你。
这就是境随心转。
人们常说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频才能共振,实际上一个人交往的朋友,感到舒服,是与自己在交往,你排斥的,通常也是自己身上的毛病。
当你进步了,改变了,你能接纳的人和事,就会越来越多。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听过。
他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一位是宋代声名远扬的大才子,一位是道行高深的禅师。
有一天,苏轼与佛印一起打坐,苏轼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禅师说道:"我看你像一尊佛!"苏轼哈哈大笑,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坨牛粪。"
佛印和尚也是哈哈大笑,并没有回应他的话。苏轼觉得自己在禅机对法中,胜了佛印禅师一筹,十分高兴地回到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
苏小妹大笑对他说:"傻哥哥,你输了!佛家最讲究心境,境随心转,相由心生。佛印禅师说你像一尊佛,是因为禅师心中有佛;而你说禅师像屎,是因为你心中只有屎啊!"
这个故事引人深思:你眼中的别人其实也是你内心投影出来的影子所以说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见天地众生方能见自己。
一个人很尊重你,很认可你,让你感到非常舒服,不是因为你多优秀,而是因为他优秀,他把优秀的自己投射到了你身上。
你眼中的你是「看山是山」;
别人眼中的你是「看山不是山」;
你眼中的别人是「看山还是山」;
这段话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人的三个境界!
你看见的究竟是什么
你眼睛所看见的,是否是事物真实的本质?如果不是的话,那你看见的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幅画,来思考这两个问题。
请问,你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
A.一棵树
B.大脑
C.调色盘
D.都不是
我相信,每个答案都会有人选择。
我们是否看到了这幅画的真实本质?如果没有,那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读到这里,可能有伙伴内在已经感受到了答案:
其实我们从未看见事物的真实本质,我们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信念系统对事物所贴上的标签和解释。
再比如,当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走在街上,和她擦肩而过的人们,会看到什么?
有人会想:她是个天使!
有人会想:这是个婊子!
有人看到欲望和诱惑,有人看到愤怒和鄙夷,有人会自卑,有人会欢愉……
但是,没有一个人看到真实完整的她,所有人只是看到了自己对她的想法、期待、投射和评判。
所以,“你眼中的别人才是真的你”,这个“你”指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人的记忆、模式、信念……
透过看别人,我们看到的是自己的潜意识、体验事物的方式、过往的人生、未整合的伤口,以及,我们所信奉的一切。这是一层将我们与真实世界阻隔开的滤镜,而我们把这层滤镜当成了“我”,活在自己所创造的虚假梦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