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圈艺海今日看点

德国现代设计的鼻祖,不是包豪斯而是它

2017-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kiki阿花

第一次看到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也译作德国工业同盟),是在那本厚厚的《中外设计简史》。它于我而言,一直是一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名词。熟悉是在于当年背诵史论,滚瓜烂熟得信口拈来;陌生是我的了解止于表面,从未知其历史厚度。而这场来自德国的亚洲首展,给了我一扇窗口,去真正开始了解这个组织、背后的故事以及我曾从书中看来的误区,让它变得有温度起来。这一次,我也要一改我的“文青路子”,尽量为大家通俗解释这个奠基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先河组织。

图片| 阿花实地拍摄

|阿花,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关于Deutscher Werkbund

什么是德意志制造联盟?在解释它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另一个现代设计鼻祖级运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 & Crafts Movement,约1860-1890)是一场由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大力推进的设计改良运动,意在回归中世纪的手工匠人的理想与技艺。

阿花详解:也就是英国工业革命后,一群文青设计师发现大批量工业化生产让设计水准下降、产品粗制滥造,发出“天啦噜,怎么这么丑?”的惊呼同时开始反思,于是联合起来反对机械工业化,找了一条“复古”的道路——复兴哥特式、中世纪、手工艺和自然主义。

这场彼岸的运动影响之大,自然也波及到了德国。对德国设计师们最大的启发,就是用“艺术”的眼光去设计产品。

当然,德国设计师们也从早期盲目崇拜英国老大到后期发现工业化浪潮的势不可挡,于是便提出了问题——工业化既然不可改变,所以如何在现有的大环境下,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才是关键。

在这样的背景下,12名艺术家、设计师和12家位于慕尼黑的企业(没错,就是“双12”,鼎盛时期是“双15”)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联合创办了这样一个工业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

宣称“通过艺术工业手工业的协作,通过教育、宣传以及对所有相关问题的一致立场,促进工艺制造更趋高雅。”

阿花详解:就是为了让德国的工业设计达到国际水平,做出具有“德国民族风”的设计。并通过好的工艺设计产品,培养公众审美,进而改革人们的生活态度

这个联盟从1907年创办于慕尼黑四季酒店开始,就注定是一个牛光闪闪的组织,掀起了一场“生活改革”运动。

具体“牛”在哪里?且听慢道。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左为麦金·托什的椅子,右为威廉·莫里斯的纹样设计 ▲1906-1910年,为“咖啡哈克”设计的包装与咖啡器具 ▲彼得·贝伦斯设计的纹样图案

汇集了一群牛人

制造联盟的成立初始就汇集了当时德国所有著名的设计师,如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理查德·里门施密特(Richard Riemerschmid)、亨利·凡·德维尔德(Henry van de Velde)、赫尔曼·穆特修斯(Hermann Muthesius)等人。

这些设计师和建筑师志同道合,在联盟成立之前就满怀抱负要改革一切工业化的生活世界,致力从“沙发靠垫到城市建造”,无所不包,用这些拥有“好形式”的物品对民众进行艺术的“教育”,培养大众的“好品味”。

后期还有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J. J. P·奥德(J.J.P. Oud)和汉斯·夏隆(Hans Scharoun)等著名设计师受邀举行展览。

阿花详解:市面上流传的说法是创始人为亨利·凡·德维尔德、穆特修斯、彼得·贝伦斯三人,但实质是错误的。亨利不过是被邀请展览的设计师而已,创始人和核心改革者是穆特修斯、政治家弗里德里希·瑙曼查德·里门施密特以及彼得·贝伦斯。(来自王受之先生的亲自辟谣,他的原话——“不好意思市面上都这样流传,因为我的书都这么写的。经过我如今多年的考察,才发现了曾经的认知错误。”)所以王先生,为什么不出个修订版本?

▲1907-1918年陈列展品—品牌形象设计海报 ▲顶上斜角的展览方式方便人们抬头观赏 ▲1914年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建筑设计作品 ▲1912年以德意志制造联盟为榜样—国外的效仿者

设计、宣传样样抓

在1918-1933年,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意志制造联盟继续爆发他们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出版物展览以及住宅区等方式将他们的理念传递给普罗大众。

他们创办了当时德国最为活跃的艺术杂志《形式》(Die Form),和制造联盟博物馆及展览,如“形式”(Die Form,1924),“电影与摄影”(Film und Foto,1929)等。

传播了联盟强烈的愿景——在发生巨变的世界里,结合最新科技发展,对所有物品进行重新设计

从产品、平面、建筑、城市规划到展览成果交流,制造联盟不仅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其它国家(如奥地利、瑞士、瑞典以及英国等)的效仿,同时也为闻名的包豪斯(Bauhaus)等机构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1919-1933年陈列展品——住宅区图片 ▲1918-1933年陈列展品——“电影与摄影”展览海报 ▲1929年国际制造展览“电影与摄影” ▲1922-1925年《形式》制造联盟关于设计工作的杂志 ▲1919-1933年陈列品——海报

当然,在这一路中,也曾有过辩争。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1914年,亨利·凡·德维尔德与赫尔曼·穆特修斯对于是否“标准化”的“科隆论战”(也称作“类型之争”)。

亨利坚持艺术家的“个性化”,而穆特修斯看到了工业时代必然走向的“标准化”,当然,最终穆特休斯被迫撤回了自己的观点。

这也注定是一场皮洛士式的胜利

阿花详解:穆特休斯曾在1909年,报告《未来的制造联盟工作》中的纲领写道:“建筑以及与之相关的整个制造联盟创作领域呼吁标准化,只有以此才能重新赢得属于和谐文化时期的普遍意义。”而亨利在1914年的《论纲》中说:“只要制造联盟里还有艺术家,和他们对制造联盟未来的影响力,他们就会反对关于准则或标准化的任何建议。按照其最内在的本性,艺术家是绝对的个人主义者,自由而即兴的创造者;他永远不会自愿地遵从纪律,纪律总是强加给他某种标准、规则。”

▲亨利·凡·德·维尔德设计的专用于女性喝茶时穿的服装

长度横跨100年

这个同盟组织从1907年创立开始,一直到2007年才逐渐接近尾声,历经100年风雨。

1938年由于战争和纳粹党的干涉不得不被迫解散,但与包豪斯不同的是,1950年,同盟开始正式重组

▲艺术教育匣——用于给中小学生课堂上,图为师生在课堂中品评这些代表“好形式”的样板物件的设计,探讨其材料、颜色、实用性和功能。 ▲二次世界大战后联盟致力于通过教学培养消费者“审美意识”,在中小学中推广“品味教育”,此匣子用于给中小学生课堂上 ▲1945-1959年陈列展品

尽管重组后的制造联盟已无当初的影响力,但在1959-1983年间,同盟开始有了新的定位和立场,把视角转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上——宣扬再好的设计也抵不过生活环境的重要。

此时期的领军人物是瓦尔特·罗索(Walter Rossow)。在这20世纪的最后30余年里,制造联盟关注居住环境,参与了“看不见的设计”等新主题,引导人们进行思考。

▲海报——“盈利城市(政治)”,1971 ▲海报——“震悚与创造——20世纪的青春美学”,Bohm&Grosse,1986 ▲海报——拯救水资源,汉斯·埃尔尼 Hans Erni,1961

尽管德意志制造联盟在百年间提出了众多不同主题的问题和思考,但多年来的工作核心依然离不开“生活”二字。

▲1983-2007年陈列展品

-THE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