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为什么热
人工智能是一个火热的学科。火热到什么程度呢?反正不管哪个领域的人,言必称人工智能。似乎行行业业都与人工智能有关,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工具。比如,国家基金项目申请,“基于深度学习的xx研究”成为时尚。
人工智能也是一个奇怪的学科。奇怪在哪里呢?涉及人工智能的话题,似乎人人都能侃侃而谈。原因正如某专家在2018年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所指出的,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的一个技术,“人工智能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认识未来世界、认识人类自身,重新定义我们自己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在重新定义自己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既然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当然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有体会。人工智能面前,没有专家,人人都是专家。人工智能涉猎之广泛恐后无来者。人工智能不仅与计算机、软件、电子、机械、光学、统计、数学、复杂系统密不可分,也与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学息息相关。
人工智能既然成为一个全民话题,人人都能煽风点火,想不热都难。
实际上,人工智能热反映出一种文化现象。正如有位作者所说,趋热都是文化现象。国人喜欢趋热,是受传统文化或者说传统思维方式影响的结果。中国人素有跟风、蹭热点的习惯,所以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热”,比如气功热、出国热、养生热、淘宝热、等等。这些“热”之所以形成规模,是因为参与者大量跟风造成。参与者众,但多是盲从,即不问对错,认为流行的必是有道理的。
科技工作者也不能免俗。从超导到纳米到石墨烯到量子通讯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科技工作者的追风、蹭热度助推了一个个研究热的形成。这些追风一般都是追国外的风。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对国外科技进展非常敏感,国外一有风吹草动,国内立马高度重视。实际上这是一种崇洋媚外的表现。只知道追风,当然原创就少了。
另一方面,喜欢造概念、吸眼球的媒体,其新闻报道动辄危言耸听,也是各种热的发源地之一。国外研究指出纳米效应很独特,国内马上出现纳米冰箱、纳米水、纳米清洁剂、纳米鞋垫、纳米衬衣等等新名词。曾几何时,我们发现“量子”这个词十分的高大上。特别是潘建伟教授主持研究的量子通讯被媒体报道、墨子号上天之后,“遇事不决,量子力学”。从“量子项链”、“量子鞋垫”、“量子挂坠”这些低端量子产品,到“量子针灸”这样的高端量子技术理论,量子力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平民百姓的视野。人工智能热的形成大抵也是如此。
实际上,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跟风、蹭热度本身并没有错。当初我很多同学在出国热中出国了,现在大都功成名就,成为各种专家学者、投资人、商人。当初跟风做房地产的,也大都发家致富。反之,反潮流、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大都没有好下场。
常言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来了,如果“不借”,如果不乘机而动,可能会错失良机。所以,人工智能热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机会。但是,对人工智能,我们也不能人云亦云。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究竟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越是在热火朝天的喧嚣中,越需要独立思考、冷静观察、细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