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7月17日(周一)推文4篇
推荐词:
本篇为新作者推文,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属畅销书,几十年来广受追捧,特别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由此展开很多的讨论。
这与本书凄迷的格调、青春的体验、年轻时迷茫的心态恰好迎合有关。另外,本书优美、准确、形象的语言传神细腻,刻画了书中每个人的动作、形态、性格、心境,物景相融,这也是名家作品共有的最吸引人的地方。
村上在《像恋爱的人一样 》的随笔中,饶有兴味地谈起最佳恋爱年龄段 “大约在十六到二十一岁之间 ” ,想一想也是,虽然有个人差异,但太小显得稚气未褪看着让人发笑;而过了二十一岁甚至到了三十岁,必有现实问题纠缠不放。倘年纪更大,就多了不必要的鬼点子。
十八九岁,也就是大一大二期间,《挪威的森林》主要出场的人物恰好是十八九岁的大学生,青春的多棱镜,折射出纷纭复杂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的爱情不仅有甜密的感觉,还包含了孤独、痛苦、牺牲、责任等元素。村上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任何一个完美的两性关系,或者说是完美的家庭关系。没有一个家庭不破裂,没有一段感情不挣扎。
小说中无论渡边、永泽还是木月、直子等,都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有不同于他人的个人价值观。这和村上的写作特点不谋而合,极度崇拜个人主义,唾弃一切集体。
本书评在理解原作基础上,参阅同类其它书籍,从日本文化、民族的性格、道德价值观及当时社会背景,展开更多条理具体的人物分析,表达自己内心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村上没有让这本“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村上语)落入常规性套路,而写出了严肃文学的深度与质感。推荐。
推荐词:
有些书,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往往晦涩难懂,却又值得去读。
比如《百年孤独》这本书,我相信10个人里面有10个人第一次读的时候,都会充满疑惑。他们往往需要再读一遍,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百年孤独》 是马尔克斯的代表著作,被誉为拉美文学的经典之作。1982年,马尔克斯凭借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通过魔幻的叙事,深刻的人性描写,展现了人类的命运和追求。作者叙事风格独特,丰富的象征意义、深刻的人性洞察,能让读者沉浸感悟读之着迷。
我们也是通这本书知道了“魔幻现实主义”。
故事始于布恩迪亚家族的创始人何塞和他的妻子乌尔苏拉,结束于被蚂蚁拖走的带有家族诅咒(长有猪尾巴)的奥雷里亚诺。中间跨度整整七代人。
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发现了马孔多这个世外桃源,从此马孔多从与世隔绝变成了繁华的小镇,在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文明开化,战争繁荣,工业化,最终白蚁啃掉了最后一根柱子,整个小镇毁于风沙之中,重归于荒羌。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上一代人的宿命,在下一代人身上不断上演,像独属布恩迪亚家族的诅咒,代代相传。
本文从这本书的价值和作者介绍谈起,讲小说的创作背景、主要故事脉络,重点的人物分析何塞父子、乌尔苏拉、奥雷连诺等,提炼主题:放弃与坚守;孤独与自我。通过描绘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探讨人类的孤独渴望和无奈,以及时间和命运的不可预知以性。推荐。
屈原和他的《离骚》,流传千古的诗句,本文以洋洋洒洒五千多字带领我们领略中国文化的渊源流长,浪漫精神的源头,对后世文人产生的深远影响,成为一种刻在血液里的文化精神。
特邀嘉宾评论:(竹林外)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像灯塔一样屹立在那里。他们引领着整个民族道德的方向,奠定着普世的价值观念,也激励着后世千千万万迷茫和苦难中的人们,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屈原毫无疑问的就是其中的一位。
提起屈原,大家的印象其实是悲壮多一些,流放、投江、殉国。但屈原却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以他的作品为主的《楚辞》,正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如作者在文中提到,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用优美、通透又略带轻松的笔触,带我们再一次重温经典,领略诗词之美。《楚辞》相比于唐诗宋词,甚至是《诗经》,似乎离我们远一些。诗经像是村头大树下男女女女唱出的心中的歌,朴实无华,情真意切。而《楚辞》更像是天外飞仙,华丽绚烂,缥缈朦胧。正因如此,作者开篇便贴心地向我们介绍了《离骚》和作者屈原的相关的背景知识。
之后作者以离骚为主线,以诗词为血肉,以作者思考为灵魂,带着我们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畅快遨游。一幅幅画面跃然眼前。司马迁在阴暗的狱中,为屈原立传之时,他一定更坚信,自己选择的路虽然艰苦却是一条人间正道。
经典带给了我们什么?我想,不只是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那些耳熟能详的人名,经典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的力量。那种在我们迷茫时,可以告诉我们方向的力量,在我们苦难时,给我们温暖的力量。作者把这种经典的力量充沛到整个文章之中,浑然天成,读来沉稳中不乏激情,厚重中充满灵动。好文推荐。 @竹林外
推荐词:
本篇为新作者推文。民国风流才子徐志摩,围绕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三个女子,世人大多知道他与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故事,未必知道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
俩人的婚姻生活,注定是一场悲剧。对张幼仪来说,15岁嫁给18岁的徐志摩,成为家庭主妇,委屈求全,忙里忙完侍奉公婆,为他生子,但也没有让他对她的冷漠态度有一丝改变。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心灰意冷地签下了徐志摩送来的离婚协议,被迫签字同意,成为民国时期“第一弃妇” 。
他们的离婚成了中国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张幼仪:小脚与西服 》的作者是生在美国的女孩张邦梅编写,作为张幼仪的侄孙女,她可以更便利地了解到内情,她用两代人之间的对话,将张幼仪的一生展现开来。
这本书站在张幼仪视角,一一道出她的故事,与徐志摩的离异始末和婚后传奇经历,给我们展示了旧故事中一些全新的东西,在张幼仪身上同样有摆脱“小脚” 桎梏的动人勇气和智慧。
本篇就两人的婚姻,较深刻剖析了悲剧后面的原因:徐志摩对“小脚”的抗拒;对传统包办婚姻的抗拒; 张幼仪出生于传统男尊女卑思想极重的家庭,从小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传统家长权威两家都甚,在两人的这段婚姻,消亡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是传统思想文化下的牺牲品,婚姻悲剧是时代的产物。推荐。
2023-7-17 风铃
拍